何华
上官云珠·韵·茶
韵,这个字带着东方美学的特质,三分写实七分写意。
我们常常说某某女人有韵味,当然是赞美她气质温婉,举手投足蕴藉隽永。譬如日本原节子、高峰秀子和吉永小百合,就很有韵致。中国电影明星上官云珠和黄宗英也是气韵生动的好演员。上官云珠在《早春二月》里,已经人到中年,又是小镇寡妇的清苦扮相,但仍旧打动人。电影开场那段,上官云珠在船上的侧影乃至背影都戏味十足,看得出她的悲伤和绝望。好的演员,背部都会演戏,确实。她不动声色的表演,张力十足,把年轻气盛、如花美眷的女主角谢芳压了下去。我想,上官云珠是胜在“韵”字上。黄宗英在电影《家》里饰演梅表姐,短短几个镜头,叫人过目不忘。为什么?她演出了“悲凉韵”呀!反正,像上官云珠、黄宗英这般韵味无穷的女演员,当下怕是绝迹了。
韵字不仅用来夸奖人,也用来赞美茶。我的家乡安徽,产一种优质绿茶太平猴魁。人们形容顶级猴魁,用的词是,它有“猴韵”。猴韵这玩意到底是个啥东西,真不好说。小时候,家里都是喝附近产的六安瓜片或舒城小兰花,从未喝过猴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喝到太平猴魁,颇吃惊,之前没见过六七厘米长的茶叶,在玻璃杯里一根根竖立着,煞是漂亮。猴魁产自皖南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区)的新民乡,只有猴坑、猴岗、颜家三个村民组所产猴魁才算“正坑猴魁”,其他则称“外坑猴魁”。必须用手工“捏尖”技术制作的正坑猴魁,才是最上品的,也才具有“猴韵”。
我有一个朋友,几乎每年春季要去猴坑买茶。从他那里我喝到了最正宗的捏尖猴魁,香气与滋味是那么鲜活,而且有节制地释放,一点一点沁入舌底、喉间、心身,使人通体舒畅。这就是所谓的“猴韵”?不知道。
长久以来,我陶醉在家乡安徽的绿茶里,自鸣得意,觉得安徽茶叶,天下第一。谁知后来遇到一位福建老兄,比我更极端,照他的说法,茶必武夷,其他皆不足挂齿。在他的蛊惑下,我也慢慢迷上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并渐渐抛开狭隘的家乡观念,日益认同岩茶和铁观音的大滋味,并听说岩茶有“岩韵”,铁观音有“观音韵”(简称“音韵”)。
中国文字真是厉害,前人用“岩骨花香”四字形容大红袍、水仙、肉桂等岩茶的特质,理性感性兼备,有一种说不出的体贴与恰当。把岩骨花香四字再浓缩一下,就是岩韵二字。岩韵肯定与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有关,即茶汤里有岩石味。香气沉稳,醇厚,悠长。无意间和一位葡萄酒爱好者聊到茶的岩韵,她马上回应,葡萄酒也有“岩韵”一说,这与葡萄产地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有关,有些葡萄生长在岩层地貌,酿出的葡萄酒也就含着岩韵。
福建人喝铁观音,讲究“观音韵”。行家常说,不晓得“音韵”,就不懂铁观音。我想:不懂就不懂,喝得顺口、喝得开心,比懂不懂音韵更重要。去年喝到朋友送的一款“赛珍珠”铁观音,好喝。自以为这款茶就有观音韵。我带赛珍珠去白新春茶庄,请老板白进火先生品尝,他赞不绝口。我想他一定感受到了音韵。
读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有个细节我一直忘不了,就是白痴弟弟觉得姐姐“身上有一股下雨时树的香味”。我体会得出“下雨时树的香味”,我想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这个味道,可是要用文字表达,真还不容易。猴韵、岩韵、观音韵,亦同此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喝茶,是一辈子的事,喝到最后,能否悟出“韵”味,也难说。稀里糊涂喝一辈子茶,也没什么不好,糊涂自有“糊涂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