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霎时
何华
前些日子看到别人文章提及程派名伶王吟秋,一下子勾起我的戏曲瘾。网络时代实在方便,再次搜出他一段让戏迷念念不忘的视频:1982年清唱《锁麟囊》里的“一霎时……”。那一年他57岁,看起来竟比实际年龄苍老,大概文革中不免吃苦,日子过得不如意。可是,一开口就换了模样,改了天地。程派特有的游丝腔,既缠绵又顿挫,节拍咬得极准,丝丝入扣,真是好听,完全不像一个小老头唱的。王吟秋,在程砚秋家住过好几年,是程派嫡传,他规矩传统,不创新,只守旧。创新,谈何容易!李世济的新程派超越师傅了?没有。能把程砚秋的艺术继承下来就不错了。几个程派弟子听下来,还是觉得王吟秋最好,那股子幽、静、悲、傲,到了极致。那个周末正好下雨,蜗在家听王吟秋,在心理上,倒是合了南洋早先的气象特征“一雨成秋”。
王吟秋追求完美,性格孤寂,不演配角,不喜新戏。这点也像他的师傅程砚秋。王吟秋,让我联想到张国荣演的程蝶衣,天生就是唱戏的,总在戏中,人戏合一。
京剧演员里,我还非常喜欢童芷苓。她在台上,活得不得了。看了她的《坐楼杀惜》,绝了。她身上有江湖气、风尘味,有人不喜欢,但无伤大雅。那个时代过来的艺人,有几个能像梅兰芳那样雍容华贵!童芷苓吸引我的偏偏是她身上的“邪气”,邪得天真,邪得自然,邪得爽俏,邪得心花怒放。本质上童芷苓是荀派,但又吸收了梅派的长处,可谓“荀骨梅枝”。四九年之后,她和言慧珠、李玉茹、王熙春、李慧芳都在上海,这些名角个个眼睛长在头顶上,谁也不服谁,竞争激烈可想 而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童芷苓还是争得京剧电影《尤三姐》的主角。晚年她提携言兴朋,合演《游龙戏凤》,轰动一时。童芷苓另一个绝活是模仿四大名旦,网上有她1981年演唱《四花五洞》的视频,精彩纷呈,像她这样的老戏精,以后不会再有了。
像一篓螃蟹一个咬一个,又咬出王文娟1984年春节晚会唱的“劝黛”视频。那时候,春晚还是茶话会的形式,闹哄哄的环境,王文娟开口一唱,周遭立马鸦雀无声,这就是“压场”的功力!小时候,看越剧红楼梦,只觉得王文娟古典美,忽略了她的唱。说到唱,反而是徐玉兰的哭灵抢尽风头。现在重看,喜欢的唱段都是王文娟的,譬如:葬花、劝黛、焚稿等,王的唱做不像徐那么大起大落容易讨好,但更深沉细腻,也更耐人寻味。她基本上是个女中音,妙的是高音也挑得起,不会让你心悬捏汗。
也是在84年的春晚上,黄梅戏演员马兰唱了“为救李郎离家园”一段,那年她22岁,一袭粉红纱裙,胖乎乎的,脸上的“婴儿肥”还没褪尽。马兰演唱时,王文娟沉稳地坐在桌边,成了背景,她的宝蓝色旗袍与马兰的粉嫩青春,形成对比。文革后,黄梅戏在中国的风靡,与马兰的这次成功亮相有一定关系。
中国戏曲,咿咿呀呀,声腔拖来绕去,不忍终结,仿佛想把时间留住一般。但再好的戏,都有曲终人散的一刻。是的,休恋逝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