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北故宫看汝窑瓷器
何华
最近去了一趟台北。行前得知,台北故宫南部院区(嘉义)正在举办“泥土的坐标:院藏陶瓷展”,集中展出13件汝窑,非常难得。从台北到嘉义,乘坐高铁,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一早出发,九点一刻抵达嘉义高铁站,有免费接驳车从高铁站到故宫南院,车程十分钟。几乎一整天泡在博物馆里,傍晚返回台北。
故宫南院2015年底开馆,博物馆由台湾建筑师姚仁喜设计,建筑主体与前面的水域、桥梁、花园有机结合,打成一片,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之效果。进馆之前,值得花上半小时在周围走走看看。
这次故宫南院展出的13件汝窑作品,包括2件瓶、3件(水仙)盆、3件盘、5件碟。第二天,我又去台北外双溪故宫,看了7件常规展的汝窑瓷器:1件莲花式温碗、1件瓶、1件(水仙)盆、1件碟、3件洗。存世汝窑瓷器的数量,有几种不同说法,有的说60多件,有的说70多件,最大限度地估算,也不会超过百件。台北故宫所藏最多,一共有21件,我这次看到20件,虽少一件,不够圆满,但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圆满的事,有点缺憾,无伤大雅。汝窑始于北宋晚期的河南,经过专家长期论证,定为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所烧制。考古学家秦大树先生说:“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寻找,最后确定宝丰县清凉寺窑址,花了五六十年时间,找到生产宋代汝官窑遗址,又花费十几年时间。”汝窑瓷器釉色青中带蓝,即所谓“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神秘的天青色是汝窑的最大特色。汝窑的生产时间大概只有二十年左右,所以产品稀有,件件价值连城。南北两院汝窑瓷器展品一侧皆摆放着南宋官窑的青瓷,让人对比,“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南宋官窑的青瓷当然也美,但色泽上总欠缺那么一点汝窑的温润内敛。
比较南北两院所展示的汝窑瓷器,北部量虽少,但质更精。尤其莲花式温碗,十瓣花口,造型优雅至极,它是存世汝窑青瓷中此类器形的唯一一件。温碗盛行于晚唐至宋代,用于温酒,一般和执壶配成一套。安徽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影青釉注子温碗”,年代也是北宋。当然非汝窑制品,而是产自景德镇。这件是成套的,包括温碗和注子。注子即执壶,是一种酒器。遗憾的是,台北故宫只存汝窑温碗,若上部的执壶也保存下来,那就更加令人赞叹了。
汝窑莹净中有浅细的蟹爪纹开片,十分美丽。但也有例外,台北故宫一共有四件水仙盆,其中有一件就没有开片——它是传世汝窑瓷器中唯一没有开片的。这件无纹水仙盆釉色匀润,宁静开朗,色泽犹如雨过天晴般美丽。明代大鉴赏家曹昭在其名著《格古要论》里说,汝窑瓷器“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乾隆喜欢在文物上题诗、盖章,几近疯狂,他是最大的“文物破坏者”。汝窑瓷器上,他也照样题诗,其中一首写道:“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诗中透露,汝窑青瓷可能是以玛瑙为釉。还说,汝窑技术失传,后来景德镇烧出来的颜色,总是不对,浮光掠影,不够含蓄。大概因为玛瑙入釉的关系,专家说,汝窑瓷器口沿有淡淡的粉红色,只有肉眼才能看到,照片拍摄不到。在南北两院,我怎么看,也没在口沿上看到粉红色,估计角度和光线没找准。
四只汝窑水仙盆,三个上面都有乾隆御制诗,且是同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便是讹传猧食器,蹴枰却识豢恩偿。”提到水仙盆一度误传为“猧食器”,也即猫食盆或狗食盆。汝窑盆,养水仙还差不多;用来盛食,喂猫喂狗,就煞风景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