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懒和尚

(2019-08-21 11:12:57)

人间懒和尚

何华

佛门一向出画家,以清初四僧石涛、八大、髡残、渐江的成就为最。若把“画僧”抽去,中国绘画史将“瘫”掉一大块。书画,是僧人修行的工具还是寄情的媒介?或许都有吧。

遥想三十多年前,1984年5月,懒悟法师(1901-1969)遗作在合肥首次展出,引起画坛的关注。像四川陈子庄、江西黄秋园一样,懒悟和尚死后出了名。不过,现在看来,这几人中应属陈子庄的艺术成就最高。

懒悟法师,河南潢川人 ,原法名晓悟,取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因为他懒——懒洗澡、懒换衣;他也懒于繁文缛节,懒于应酬交际,故人称“懒和尚”。被人叫久了,他索性将法名易为懒悟。据说,他用的饭碗、茶杯从来不洗。他有他的“理”:饭每餐要吃,茶每天要喝,这些碗呀、杯呀,干净了还会脏,是洗不完的。人的追求和欲望也是这样,没有止境。懒和尚去掉这些“洗洗涮涮”的烦恼,反而得了“大自在”、“大欢喜”。他的床单、蚊帐也从来不洗不换,帐子的网眼被灰尘封得满满,一有风吹草动,洋洋洒洒,他浑然不觉。他睡觉、打坐都在里面,别人不敢靠近这张床,怕有异味。其实不然,曾有一小和尚悄悄将头探进帐内,只闻一股清香,是什么香也讲不出来,反正头伸进去就不想出来了。看来,懒悟法师非比寻常,肉身自有一股佛家所谓的“戒香”。

懒悟法师早年就学厦门闽南佛学院。1926年东渡日本,1931年归国,寓居杭州,驻锡灵隐寺,这段时间他曾入林风眠门下学画,和名画家白蕉、唐云交情不错。抗战前夕,他西行写生,外师造化,溯江而上,船至安徽安庆,被迎江寺竺庵法师执意挽留,遂在迎江寺任职西堂。后在城北太平寺任住持。当年,他常往返于九华山、安庆之间,并与九华山祗园寺智超法师甚为投缘。1949年之后,懒悟和尚驻锡合肥明教寺,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起,懒悟法师一直生活在安徽,可谓半个安徽人。他早年学清初“四王”,根基打得很牢;后效法石涛、石溪,自称“二石而后”。晚年,懒悟专攻新安画派,潜心研习渐江、程邃,尤其垢道人程邃的焦墨技法对他影响极大,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他荒寒枯瘦的焦墨山水,在现代画坛独树一帜。“和尚笔画和尚意”,作品既充满清雅的山林逸气,又包含深幽的沉郁精神。他纯用渴笔焦墨,有金石之拙趣,勾勒皴擦,刚中见柔,苍而能润。懒悟枯瘦的画风与他上世纪20年代末游学东瀛也有一定关系。日本京都的庭园大多为“枯山水庭园”,设计以我国宋代枯瘦雄劲的水墨山水为基本精神,取材以白砂青石为主。

一般来说,懒人都特别聪明,当然懒人也有勤快的一面。或许,正因为这勤快的一面过于极端,才造成懒散的一面,以保持心身的平衡。懒悟法师在生活上懒,但在艺术上却十分勤奋,几十年如一日,作画不缀。书法大师林散之在给懒悟的诗中写到:“人间懒和尚,天外瘦书生。”林散之的诗评非常中肯。1953年,林散之从老家和县被借调到合肥,筹备国庆节文物展,入住明教寺,这段时间,林散之和懒悟法师频频接触,交流画艺,留下僧俗间的一则美谈。上世纪60年代画家唐云由沪来肥,曾由赖少其陪同前往明教寺看望懒悟法师,李苦禅来肥也指名要见懒悟和尚。可惜的是,这位颇有成就的画僧,未能躲过十年浩劫,于1969年4月圆寂合肥月潭庵。那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寒塘渡鹤影,冷月葬画僧。

据合肥画家裴家同说,懒悟法师往生时,合肥北门大窑湾小学一位姓林的老师在旁。月潭庵,一度成了大杂院。当年,我去安徽日报上班的路上,每次骑车经过月潭庵,都会想到懒悟法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