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入寂静
(2015-10-05 12:35:29)遁入寂静
何华
烟霾。生病。在家。寂静。
上网看了一部关于法国阿尔卑斯山一间古老修道院生活的纪录片《遁入寂静》(Into Great Silence),导演是菲利普•格罗宁(Philip Gröning)。早在1984年,菲利普•格罗宁就联系该修道院,提出申请要去拍摄僧侣的日常生活,院方没有立即同意,过了十六年,格罗宁收到修道院通知,说他们“准备好了”,可以来了,但只允许一人进驻修道院。接着格罗宁准备了两年,单枪匹马在修道院拍摄四个月,后期剪辑又花了两年。这样一来,从设想到完成,大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二十年,对格罗宁可不是个小数字,但僧侣们的“时间概念”是不同的,修道院存世大约一千年了,一千年也不过是一瞬间,一切似乎都没有变: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早起晚休,日复一日。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寂静,在里面修行的僧侣除了诵经、歌咏,一律禁语,寂静有助于内修。每周有半天外出时间,步出修道院则可交谈。偌大的修道院一旦少了人类说话的声音,顿时安静,可见,人世间最大的噪音来自人类自己的喋喋不休。闭上嘴,于是我们听到了悠扬的钟声、冰柱的消融、火炉里木材的酥裂、下雪的声音、虫鸣鸟叫、长廊里的脚步声、衣服摩擦的窸窣声,这些本来被遮蔽的声音,一下子跳了出来。格罗宁说:“在刚开始拍摄的时候,我给摄影机换带子,我觉得那声音(在修道院里)太大了,当时我都(羞愧地)想跑掉了。你能听到250米外有人开关门的声音,而且还不轻。”电影没有配乐,当然也不需要配乐。它让我联想到法国导演布列松的电影及侯孝贤的《聂隐娘》,也几乎没有配乐。
片子162分钟,几乎没有对白,仅有少许字幕。电影如实记录僧侣的日常作息,拂晓之前他们就起床,一个年轻的僧侣,跪下祈祷,幽暗里一身白袍分外醒目。这时晨钟敲响,镜头转向户外,天蒙蒙亮,沁着洇蓝的光线,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钟声再起,僧侣们陆续穿过长廊走向礼拜堂。半圆形的圣水池沿,他们点水而过,留下湿润的指印。 电影就是这样开场的。
我喜欢电影的光线,自然,略为幽暗,但让人心澄,像伦勃朗的画。
这部纪录片非常单调但不觉得枯燥,他们的生活就是祈祷、诵经、抄经、冥想、弥撒。片子也记录了僧侣们理发、铲雪、喂猫、择菜切菜、打磨餐具、剪裁衣袍等劳作。饮食则是通过一个小窗口递进去的。这样的苦修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以凡夫之心来猜度,这就是另类的“监狱”或“精神病院”啊!所以,电影快结束时,有一场户外滑雪的片段,着实让我这个俗人感动,导演运用远景拍摄,僧侣们像孩童一般开心,因为是远镜头,欢声笑语尽管有点缥缈,但传入我们的耳朵里还是真真切切的,那是一种“俗世的”大欢喜,倒也带着圣洁。僧侣们回到院内,滑雪时的热烈情绪大概即刻消失,就像雪痕被大雪覆盖。
这间修道院叫Grande Chartreuse,如果你想去那里看看,还是断了这个念头吧,每一个“要去那里看看”的意念,都会干扰那里的大宁静。
因为烟霾,关紧门窗,室内悄然,只听到冷气的喘息、冰箱的间歇性工作声、走廊清洁工的扫地声、门缝下“刷”一声塞进来一张广告单。“当”一声来了一条微信,破例,关机一天。古人大静三百日,我做不到,至少安静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