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才是真正的花

(2015-05-22 21:28:16)
标签:

杂谈

这才是真正的花

何华


http://s13/mw690/0031d2Hogy6SxvGqRNW1c&690


伦敦国家美术馆有一个展厅挂了大约二十幅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每一幅都是至宝。可就是在这种大师云集各显神通的场域里,梵高的《向日葵》仍然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你不迈向它,它也会主动走向你。梵高的画,确实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独特张力和强大磁场,只要他的画在场,这个“场”就是他的。之前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和巴黎奥赛美术馆看梵高,也有类似的经验。梵高的画总是不声不响不知不觉“站到”了你的面前,浓烈凸出,呼之欲出,我想这与他层层堆叠的笔触有关,在粗旷与准确之间找到平衡点,可又绝对不仅仅是技法的原因,还包含了梵高的生命体验,在画的背后可以看到站立着的作者。

梵高画了很多幅向日葵,朵数也不同,最有名的应该就是伦敦国家美术馆的这张,狭义上讲,梵高的向日葵指的就是这幅。1888年2月,35岁的梵高离开巴黎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开启他艺术上最重要的“阿尔一年”。他一直希望高更来阿尔和他同住,他对高更有一份莫名的敬仰,敬仰中又带着挑战。他对高更的热情显然过头了,但梵高是个执着单纯的人,不碰壁是不会回头的。高更比梵高大五岁,当时在画坛的地位也高于梵高,他对于梵高的情感则不冷不热,可有可无,不过最终还是答应梵高来阿尔同住。梵高高兴极了,开始了筹备工作,让弟弟提奥寄钱,买这买那,把家弄得像样点,让高更尽量住得舒服。同时他也在努力画画,用最好的作品迎接高更。这幅向日葵就是处于等候高更到来的“激动期”完成的。当年的10月,高更终于来到了阿尔,两个人尽管艺术志向一致,但具体到画法的细节上,就不同了,加上两人个性的差异,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割耳事件”,高更逃离阿尔,两人关系破裂。梵高和高更在阿尔相处了二个月,从亲密到争斗以致分手,对梵高产生了致命的影响,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专家有不少猜测,但没人真正搞得清。

不管高更这期间给梵高带来多少痛苦,我们仍要感谢他刺激了梵高的创作并使其才华发挥到极致。他俩在阿尔(包括之前几个月梵高对高更的等待)的遇合和碰撞,是艺术史最动人也最惨烈的一节。割耳,想想都让人觉得血腥、疯狂。

除了弟弟提奥,高更应该是最了解梵高的,他对这幅《向日葵》的评价是:“这才是真正的花。”他甚至想用自己多幅画换取这张向日葵,梵高不答应,把它留给了弟弟提奥。

记得那天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盯着它,大厅里没有风,画面主要是黄色,有一些绿色,没有色彩上的明显对比,盯着盯着却看到了摇曳。它是活着的,虽然是干的,却实实在在活着。为什么这幅向日葵画得如此热情、充满阳光、带着生命的温度?因为他“心里有花开”,他期盼高更的到来。梵高也画过鸢尾花,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还画了一幅颇为典雅的《杏花》,都是伟大的作品,但还是没法和他的《向日葵》比。

说出“这才是真正的花”的高更,后来在南太平洋法属岛屿塔希提种植向日葵,并于1901年画了一幅《向日葵》,显然是对梵高的缅怀与致敬,也延伸着向日葵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