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褒曼的意大利之旅
何华
早期的好莱坞女明星,英格丽•褒曼最有人间气息,她不像葛丽泰•嘉宝那么神秘兮兮,也不像蓓蒂•戴维斯那么说变就变。褒曼是雅正的、清新的,她一出场,不必去讨好观众,观众自被她收服了。我喜欢褒曼早年的《卡萨布兰卡》,更欣赏她晚年的《秋光奏鸣曲》,自始至终,令人敬仰。她人高马大,却不累赘,举手投足带着轻柔。倒让我想到发福后的程砚秋,一入戏中,身形随着表演,开始变幻:仿佛瘦了七分小了三分。
1948年,褒曼的名声已经如日中天。当时,她看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她被这电影迷住了,主动给罗塞里尼写了一封信,希望与他合作,信的结尾语带双关暧昧写道:“意大利语,除了会说‘我爱你’,几乎完全不懂。”罗塞里尼当然不傻,美人抛出的绣球,他乐意接下。不久,两人开始合作,进而热恋、结婚。这段“节外生枝”未能根深蒂固,于1958年折断,两人以离婚收场。褒曼抛夫弃子另嫁罗塞里尼的行为,好莱坞不高兴,影迷也反对,她的“意大利阶段”,是处于众叛亲离的状态,但她和罗塞里尼在这段时期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好作品,1954的《意大利之旅》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英国老牌《视与听》杂志邀请846位影评人共同参与投票,选出电影史上的50强佳片,《意大利之旅》荣登第41名。
罗塞里尼有一边拍戏一边改剧本的习惯,很多演员受不了。这方面,他倒是王家卫的的先驱。
我非常偏爱《意大利之旅》,时不时翻出碟片,回顾一下。凯瑟琳(褒曼饰演)和亚历克斯(乔治•桑德斯饰演)是一对结婚八年的英国夫妇,富裕却空虚,两人磕磕碰碰,相互嘲讽,关系几近破裂。为了继承伯父去世后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留下的一幢别墅,他俩来到了意大利。积压多年的矛盾在这次旅行中得以爆发。亚历克斯想惹花拈草却又没有贼胆,也就是和别的女人调调情而已。凯瑟琳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她也不甘示弱,对丈夫坦诚一位敏感多病的诗人曾经热恋过她,为她写过情诗,她当初并不爱这位瘦弱的诗人,但诗人的去世以及自己不如意的婚姻让她一再追怀那段情感,并将之放大并浪漫化。她躺在椅子上,吟诵着诗人写给她的诗句:灵魂的神殿/那里早已没有了尸骨/仅存的是禁欲的幻想。
这个电影故事,部分情节改编自詹姆斯•乔伊斯的名作《逝者》,对时间和爱情,持有一种幻灭感。它某种程度也是现实中褒曼意大利之旅的一则隐喻。电影里有几场褒曼参观那不勒斯和庞贝博物馆的戏,非常精彩;还有从褒曼驾车的视角看出去的那不勒斯流动的街景,极具魅力。电影里的那不勒斯和庞贝不是僵硬的布景,它是活生生的,和人物情绪相互衬托,这是导演厉害的地方,懂得情景交融。
当凯瑟琳在庞贝看到被火山灰覆盖的尸体被发掘出来,还保持两千年前的姿势,一男一女,拥抱如生前。她再也控制不住,哭泣着,发出人生苦短、爱情无常的感悟。电影结尾,情节突然翻转,两人和好,细想想也是对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前一篇:电影里舒伯特的奏鸣曲
										后一篇:这才是真正的花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