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帝内经》中太极分两仪六气的天道

(2024-06-23 21:20:20)
标签:

诠释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太极分两仪六气的天道

 我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田合禄和张晓晴合写的“《黄帝内经》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和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的文章。我心里很是难受。我的感觉是中医界的中医理论就是这样的水平吗?这不都是违背《黄帝内经》天道的吗?这么大的权威人士,中医的医理讲的这么乱套。难怪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上贬低中医,把中医开出了医疗界。闹了半天中医的医疗理论就是这么模棱两可,又都是用算卦的方式来看病的吗?而且形成了《黄帝内经》太极分成了三部六经体系和中医为太极分三部六经体系。这样论体系不是把《黄帝内经》的医理说的乱七八糟吗?世界上有谁还能相信中国有中医的医理。请问:那个学中医的大学生能学会中医!那个大学生用他讲的医疗大纲能直接看病!那个大学生能说出到底是怎样的体系能诊脉,能定出病性。这不是胡闹吗?

   《易经》中是有,把太极分成两仪,两仪又分成四象。四象又分成八卦。而后生化成六十四卦,为化生万物。两仪的含义是阴气和阳气在没有分开之前,是一个混沌的状态。为了说明这样的状态,用一条长长的横线表示,这条横线其实就是一条气带。又叫光带。在《黄帝内经》中叫炁带。把光带的一半称为阳仪,另一半称为阴仪。阳仪方又生成了太阳和少阴。阴仪方又生成了少阳和太阴。阳仪方的太阳和少阴又生化出了两阳和阳中之两阴。阴仪方的少阳和太阴又生化出了两阴和阴中之两阳。太极混沌的气只能生两仪阴、阳。当混沌太极的气,即甲己黅色的气,按顺时针转起来,可以用阴阳鱼来表示,一面是阴,一面是阳。是五运六气在南政年阴阳的转动。当混沌太极的气在乙庚年白色的气;在丙辛年黑色的气;在丁壬年青色的气;在戊癸年红色的气中,按逆时针转起来,可以用阴阳鱼来表示,一面是阴,一面是阳。是五运六气在北政年阴阳的转动。

     古人把阴阳处于混沌状态,到阴阳分开的时间,叫无极太虚的气,气中有个道理,叫天道。在太极太虚的天道中,都是用阴气,阳气讲述天道。阴阳气的阴和阳跟着气动,二者才能分开,阳气在上,成为天上的气,阴气在下,成为天下边的气,又叫地气。天气为阳气,地气为阴气。阴、阳气的质,各一气。气质各不同,但是都是气。而气在四时的气序中,又按照五行的气质分成了不同的六种气。在两仪四象的太阳少阴,少阳太阴气中又化生出的阳明和厥阴两气的气数。在《黄帝内经》中叫寒暑燥湿风火,一元为一气,六元为六气。四象化成的六气,少阳阳明太阳和厥阴少阴太阴,同时也套用到了人的无形的手足六经脉中,成了人身中气血流动的医理。从形看气是阴阳,从气论气也是阴阳。

     把两仪四象的太阳少阴,少阳太阴气又化生出的八方成八卦的气数,讲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时令,套用到了《易经学》的易理中。从卦中,看气是阴阳,从六爻,从三奇六义的五行中,论气也是阴阳。套用到《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运转中,成了五季。再套用到了人的有形的五脏六腑中,成了人身中气血流动到五脏的医理。《易经学》只是讲述了大自然中,生长化收藏的变化和对人的影响。

     而《黄帝内经》,不但用五运六气的运转讲述了大自然中,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过程,而且又用到人身中,气血的流动中,讲述了,人必需上应天时,生长壮老到死亡的全部过程。《黄帝内经》中在讲述大自然生长化收藏和人身生长壮老的天道是有很大区别的,从天干地支的叫法名称,到使用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讲用的“医理”和“易理”有天差万别。用《易经》生克制化的说法在医理中是行不通的。学《易经》的人在没有步入到《黄帝内经》的天道中,是不可能理解医理的。

    《黄帝内经》中讲述五行之间的关系,要比《易经学》中讲述五行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易经》中,讲的天道都是以《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运转的理论为源泉。在医理中太极分两仪,两气的阴阳,有司天的气为阳,在泉的气为阴。在泉的气为阳,司天的气为阴。阳方总是用,寅申为少阳的阳气,卯酉为阳明的阳气,辰戌为太阳正阳的阳气。阴方总是用,巳亥为厥阴的阴气,子午为少阴的阴气,丑未为太阴的阴气。都是地支的气奉了天的命令代表天上的阴阳。套用到人的手足六经脉的医理中。而甲己为长夏:甲己代表着人的脾胃脏器。不是易经中的戊己土。乙庚秋天:乙庚代表着人的肺脏脏器,不是易经中的庚辛金。丙辛为冬天:丙辛代表着人的肾脏脏器,不是易经中的壬癸水。丁壬为春天:丁壬代表着人的肝脏脏器,不是易经中的甲乙木。戊癸为夏天:戊癸代表着人的心脏脏器,不是易经中的丙丁火。天干的气都是承着天的命令代表地上的五季。套用到人的脏腑医理中。都是用天干的阴阳来表示,所以代表脏腑,为五季的气,长夏也叫太阴湿,秋天也叫阳明燥,冬天也叫太阳寒气,春天也叫厥阴风,夏天也叫少阳火,又由于暑热是有区别的,夏暑用少阳代表,初夏用少阴贤淑的热来代表,但都是戊癸之夏天。书中把太极,在天上分成风火相值,火燥相临,都为阳。把寒湿互相沟通为阴。在地上,用春夏定位都为阳,用秋冬长夏定位都为阴。所谓定位,是春天有春天的6087.5,初夏有初夏的6087.5,夏天有夏天的6087.5,长夏有长夏的6087.5,秋天有秋天的6087.5,冬天有冬天的6087.5。书中说是“以所临脏位,命其病气”。五脏定位,是六气所御,五运所至。

     比如:2024年,只要立起了年气图,马上也就看到了。天地的三才之气。

所谓三才,所谓寸脉:2024年初之气的医理,少阳的标气阳气司天,厥阴在泉,厥阴春运春季,三者合到一起,为天地间的三才,《玄珠》看侯气运489页。这叫少阳的阳气和春风,共主五运六气的运转,在泉的阴气随着。人在这61天里,左手上应少阳阳气为真气,为寸脉。应则顺,不应则病。应叫天人合一。不应为有病气。

    二之气的医理,阳明的中气太阴司天,少阴阴气在泉,初夏运,三者合到一起,为天地间的三才,这叫阳明的中气和春温,共主五运六气的运转,在泉的火气随着。人在这61天里,左手上应太阴阴气的真气,为寸脉。应则顺,不应则病。应叫天人合一。不应为有病气。

     三之气的医理,太阳的本气寒气司天,太阴在泉,少阳夏运,三者合到一起,为天地间的三才,这叫太阳的寒气和夏令,共主五运六气的运转,在泉的阴气随着。人在这61天里,左手上应太阳寒气为真气,为寸脉。应则顺,不应则病。应叫天人合一。不应为有病气。

   所以岐伯说:“言天者求之本”。即,言2024年头半年三之气的本气,是太阳寒气。叫寒气上临于下为寸脉。“言地者求之位”。即言2024年年头半年初之气,气位的气,是少阳的阳气。叫阳气上临于下为寸脉。初之气在三之气的下边。是气的开始,在下用标气。“言人者求之气交”。即,言2024年头半年二之气为天地中间的气,是阳明的中气。叫太阴湿气上临于下为寸脉。故书中说天之下,地之上,为二气交合之分,人居于地上,在气交合之中。是被天地之气,以化生变易的一物。所以人的寸脉是以6087.5的时间发生变化。

     下半年,是在泉的气和运的气共主五运六气的运转,在泉的气上应右手的尺脉。这些在《易经学》中是不存在的。

      所有的中医只知道实践,实践,传承,传承!本来就不懂脉象的来历,又“发明”个AI脉机。什么医理又说不出来。不知道中医有个医理,都在《黄帝内经》中。不知道在不同的61天中,各自都有一个标准的,无病的脉象,这个脉象就是上应司天的真气。没有天上、上应司天时的脉象,为无病的脉象作比较,怎能知道哪是有病的脉象。哪是无病的脉象。中医发展到今天,不普及《黄帝内经》的医理,就是瞎胡闹。但是,要普及《黄帝内经》的医理,又怕传到外国去。不要忘了,古人为什么要把《气行论和气位论》即《刺法论和本病论》抽掉。王冰为什么非要写出《玄珠密语和天元玉册》而不直接写成一本解释《黄帝内经》的医书。马莳和张隐庵虽写了《黄帝内经素问》但是为什么后人还是看不懂,不就是《黄帝内经》中讲述的五运六气的运转看不懂吗?不就是因为《气行论和气位论》即《刺法论和本病论》,《玄珠密语和天元玉册》看不懂吗?由于看不懂,才保住了《黄帝内经》的医理没有被外人夺去。

    在《黄帝内经》中,天的六气,每一气的气位,都代表着一条手足经脉。五运的每一运的气都代表着一脏器。在《灵兰秘典第八篇》中,在《气行论》的末尾也有“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已有实例,十二脏之相使,它的排列是:心脏,是君主之官,居住着神明的神气,就是真气,为主管司天的气。厥阴肝脏中,居住着魂气,就是来的一方的气,右藏着肺的魄气。共十二脏器。在少阴为司天,少阳心脏主气的时间,各器官之间的气从来都是“复得其往,正气存内”,不得相失去作用。少阴少阳是真气在司天,真气明,真气为寸脉,心脏在统管的6087.5的时间,只要寸脉不失守,天下大昌。一旦寸脉失守,脏器就乱套了。

    故书中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这里说的就是以司天、在泉的脉象为标准。至道在微,不管何气司天,叹其道之难,又太窘极。真是“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当当,孰者为良”。如果没有几十个人先普及《黄帝内经》医理,中医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拄其间

                                           202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三阴三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