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网十年之七——艺术之相通
无瓷青花
相较于传统文学的正统端方,网络文学少了些文以载道的制约,更容易呈现斑斓的色彩,网文小说里调侃、自嘲、互怼等现象多了起来,其中也不乏幽默的闪光。鲜橙的《太子妃升职记》就带给我太多的笑声。
在一切幽默里,肯定有荒谬、背理的东西,这话是康德说的。而《太子妃升职记》就是一部颠覆传统的搞怪之作,以第一人称讲述男儿心、女儿身的太子妃张芃芃热血闯荡皇宫,顺利升职为皇后、皇太后的故事,剧情荒诞,桥段雷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行云流水般轻松欢快。然而主题是正面的,历尽风波,收获了忠贞的爱情。
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上,《太子妃升职记》无疑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没有一丝文绉绉,晓畅俗白到几乎不用四字成语。看似随意排句,实则抓铁留痕。人物心理外化为叙事语言,便于通篇调侃。
过去业界有个说法——“包袱儿”为相声所独有。现在看也不尽然,我读《太子妃升职记》,就生出一种听德云社相声的感觉,里面有与相声契合的艺术手法。
比如有的地方运用了相声的“巧妙接话”——太子齐晟嘱咐穿越过来的“我”:“这小丫头和你最亲的,一会见了,莫要露馅。”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放心吧,一小丫头片子再糊弄不了了,我回去就自挂东南枝去!”
齐晟本正要出车厢,听到这反而停了下来,转回身看我:“你殿后西侧那棵,高低粗细正合适!”
意思是上吊请从速,没人拦着。
又比如,有的地方用上了相声“违反常规”手法——齐晟做了皇上,后宫嫔妃为得其青睐,乘齐晟在御书房批奏折时,纷纷去送汤水小吃,结果把齐晟惹烦了。“我”做为皇后,恨铁不成钢,用手指头将她们挨个地指点了一遍,最后只能长叹了口气,商量道:“能都活络点嘛?就不能换个这糕那糕的送送吗?非得送汤送水的?还笑!就说你呢,猪脚黄豆汤你也敢送,真当皇上坐月子呢?”
越了常规,就成猪队友。
相声的“歪讲曲解”手法也有运用——齐晟微闭上双目,一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架势。可“我”是谁啊,“我是混过和谐社会的人啊!谁不知道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啊!”
把和谐社会曲解成这样,有点欠揙了。
还有“荤口暗喻”手法。郭德刚说,荤口相声不带一个脏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太子妃升职记》里的荤段子,也是写给聪明人看的。
如“我”从大局出发,劝导皇上齐晟善待后宫诸位妃子:“人人都说要后宫和谐,姐妹友爱,这个和谐友爱如何而来?说直白了就得是雨露均沾……没得旱得旱死,涝的涝死。”
接着试探:“我开始是寻思着你怎么也不往后宫里去,要旱大家都旱着,也没什么好讲论的,可没想着……”
“没想着怎样?”齐晟冷声问道。
我从他这话音里已是听出怒气来,只好小声答道:“没想着春天到了,大伙都旱不住了……”
又如,在一次后宫聚会上,有的妃子抱怨皇上不到自己宫里去,“雨水”给得不及时。我耐心做思想工作:“大伙的心情我理解,不过雨水就那么些,要想一下子都浇透了不现实,慢慢来吧,轮到时候若嫌雨下得少,自己就辛苦点,想法子多攥那云彩两把,拧出点水来。”
殿内嫔妃们猛地静了一刹那,然后便听得“噗”的一声,坐在最末位的李昭仪就把刚喝进去的一口茶水给喷出来了……
一千个读者眼里,可能有一千个太子妃。作者无心,读者有意,把《太子妃升职记》与相声联系起来,两门语言艺术之间,应有着相互融通的空间。
当然,小说不大可能像相声那样,“包袱儿”一甩出来便引发满堂笑声,但小说在纯粹文字语境中生出的幽默,也自有独特的美感。
江河滔滔,大才未尽。鲜橙不但写出了诙谐搞笑的典范之作《太子妃升职记》,更反向而行,完成了另一部正统的战争题材小说《阿麦从军》,被公认为史诗般的作品——雄浑大气,文字朴实无华,报国为民的军中女帅,金戈铁马的恢宏场面,书一段荡气回肠,演一场石破天惊。
一部典正,一部搞笑,两种极端相反的风格集于鲜橙一身,也诠释着语言艺术的相异相通,相反相成,由此生发出万千气象。
玩网十年之七——艺术之相通
玩网十年之七——艺术之相通
无瓷青花
相较于传统文学的正统端方,网络文学少了些文以载道的制约,更容易呈现斑斓的色彩,网文小说里调侃、自嘲、互怼等现象多了起来,其中也不乏幽默的闪光。鲜橙的《太子妃升职记》就带给我太多的笑声。
在一切幽默里,肯定有荒谬、背理的东西,这话是康德说的。而《太子妃升职记》就是一部颠覆传统的搞怪之作,以第一人称讲述男儿心、女儿身的太子妃张芃芃热血闯荡皇宫,顺利升职为皇后、皇太后的故事,剧情荒诞,桥段雷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行云流水般轻松欢快。然而主题是正面的,历尽风波,收获了忠贞的爱情。
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上,《太子妃升职记》无疑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没有一丝文绉绉,晓畅俗白到几乎不用四字成语。看似随意排句,实则抓铁留痕。人物心理外化为叙事语言,便于通篇调侃。
过去业界有个说法——“包袱儿”为相声所独有。现在看也不尽然,我读《太子妃升职记》,就生出一种听德云社相声的感觉,里面有与相声契合的艺术手法。
比如有的地方运用了相声的“巧妙接话”——太子齐晟嘱咐穿越过来的“我”:“这小丫头和你最亲的,一会见了,莫要露馅。”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放心吧,一小丫头片子再糊弄不了了,我回去就自挂东南枝去!”
齐晟本正要出车厢,听到这反而停了下来,转回身看我:“你殿后西侧那棵,高低粗细正合适!”
意思是上吊请从速,没人拦着。
又比如,有的地方用上了相声“违反常规”手法——齐晟做了皇上,后宫嫔妃为得其青睐,乘齐晟在御书房批奏折时,纷纷去送汤水小吃,结果把齐晟惹烦了。“我”做为皇后,恨铁不成钢,用手指头将她们挨个地指点了一遍,最后只能长叹了口气,商量道:“能都活络点嘛?就不能换个这糕那糕的送送吗?非得送汤送水的?还笑!就说你呢,猪脚黄豆汤你也敢送,真当皇上坐月子呢?”
越了常规,就成猪队友。
相声的“歪讲曲解”手法也有运用——齐晟微闭上双目,一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架势。可“我”是谁啊,“我是混过和谐社会的人啊!谁不知道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啊!”
把和谐社会曲解成这样,有点欠揙了。
还有“荤口暗喻”手法。郭德刚说,荤口相声不带一个脏字,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太子妃升职记》里的荤段子,也是写给聪明人看的。
如“我”从大局出发,劝导皇上齐晟善待后宫诸位妃子:“人人都说要后宫和谐,姐妹友爱,这个和谐友爱如何而来?说直白了就得是雨露均沾……没得旱得旱死,涝的涝死。”
接着试探:“我开始是寻思着你怎么也不往后宫里去,要旱大家都旱着,也没什么好讲论的,可没想着……”
“没想着怎样?”齐晟冷声问道。
我从他这话音里已是听出怒气来,只好小声答道:“没想着春天到了,大伙都旱不住了……”
又如,在一次后宫聚会上,有的妃子抱怨皇上不到自己宫里去,“雨水”给得不及时。我耐心做思想工作:“大伙的心情我理解,不过雨水就那么些,要想一下子都浇透了不现实,慢慢来吧,轮到时候若嫌雨下得少,自己就辛苦点,想法子多攥那云彩两把,拧出点水来。”
殿内嫔妃们猛地静了一刹那,然后便听得“噗”的一声,坐在最末位的李昭仪就把刚喝进去的一口茶水给喷出来了……
一千个读者眼里,可能有一千个太子妃。作者无心,读者有意,把《太子妃升职记》与相声联系起来,两门语言艺术之间,应有着相互融通的空间。
当然,小说不大可能像相声那样,“包袱儿”一甩出来便引发满堂笑声,但小说在纯粹文字语境中生出的幽默,也自有独特的美感。
江河滔滔,大才未尽。鲜橙不但写出了诙谐搞笑的典范之作《太子妃升职记》,更反向而行,完成了另一部正统的战争题材小说《阿麦从军》,被公认为史诗般的作品——雄浑大气,文字朴实无华,报国为民的军中女帅,金戈铁马的恢宏场面,书一段荡气回肠,演一场石破天惊。
一部典正,一部搞笑,两种极端相反的风格集于鲜橙一身,也诠释着语言艺术的相异相通,相反相成,由此生发出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