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网十年之六——我读尤四姐
无瓷青花
(1)文笔
读尤四姐的小说,总让我生出些感慨来——感慨网文世界竟有这般古言古风、珠圆玉润的好文字,感慨尤四姐那洞察世道人心的独知独见、犀燃烛照,感慨她掌控故事线索的那份收放自如、云卷云舒,也感慨她故事中溢出的生活情趣,是那般意味独特、气韵天成……
比起《赘婿》《宰执天下》那等搅动天下风云、总揽朝野大局的宏篇长卷来,尤四姐的小说还只是精细耕于一隅,比如宫斗题材。
但即使在这一隅,也如过江之鲫,充斥着难以尽数的作者作品,如果说尤四姐的小说是这个领域的天花板,应不为过。
凡属尚品,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形诸意境。尤四姐在究天理、通物性的过程中,从字形音义诸方面,一点一滴让自己的文字更纯粹,语境更完美,意趣更饱和。
行文中,幽默与诙谐如影随形。描人状物,细节上追求自然科学般的精准。同时又有一丝唯美的洁癖,包括她小说的电子版,也极少从中挑出错字来。
在我眼中,网文总体是一个60分及格的速成体系。骤然从这个体系中凸现出一等一的文字来,怎不令我心头为之悸动!
我知道批评尤四姐的人不少,但都指向其他方面,对她绝妙的文笔,无人提出异议。
(2)玄幻
尤四姐20余部小说,大部分是言情类,小部分是玄幻类。
玄幻类以《玄中魅》为例——女主艳无方美貌至极,有善心,擅医术。男主白准骨骼清奇,却蠢破天际。
小说开启了一条属于男主的漫漫寻爱之路……
读《玄中魅》,一个很深的印象,是它语言上更多呈现奇谲灵异的一面。如“太阳落下去了,浓稠的赤霞弥漫上来,天边有地光,头顶有星月,钨金刹土的夜晚,向来是这样一副诡谲又深刻的画面。”
又如,“他被蒙住了双眼,趺坐莲上,红衣如火,佛印煌煌,那妖而庄严的样子,像大彻大悟后的魔。”
再如,“那美丽的人儿漫步下楼,飘飘的裙角,脚踝上银铃琅琅,仙得一如既往。”
一个“仙”字,透出一种异于人间的飘逸。
《玄中魅》还有一个特点是通篇诙谐,每个字都透出诙谐,每个角色都是一个诙谐的所在。不显山不显水,让你先想而后发笑,笑得莞尔,笑得知根知底,却又不走极端,适可而止。
比如,“你说谁是哑巴?刹土第一哥,人狠话不多,说的就是我们令主,你懂不懂!”
又如,“脸这种东西,如果你觉得自己丢了,那就是丢了;如果你坚信没丢,那它一定还在。”
再如,“过去每八年你就失恋一回,我给你算过账,你已经失恋一百零八回了,怎么还没习惯啊?你看你这样的还来找我哭,我几百年连姑娘的手都没牵过,是不是应该去死?好了,别哭了,你还有机会。”
——机会在于,你还能有第一百零九回的失恋;久经战阵却无“失恋习惯”,为你遗憾呵——字里行间的诙谐,能品出来的。
(3)对话
言情类以《红尘四合》为例。其以笔当歌,再叹京城爱恨情仇。
我最欣赏书中那富有情趣的个性化对话,简直一人一个腔调,一人一副口吻,不说姓名,凭语气能断出谁在说话。
比如,不得势的旁支王爷弘赞,对炙手可热的贵太妃小心巴结,说出话来这个味儿:
“她老人家托我一件事儿,说要……棺材板儿。我还劝她呢,太妃春秋鼎盛,不该想这些个,可她不依,我没法儿,命人寻樯木去了。昨儿刚得了消息,寻见两块带星的极品,给送进铺子让人打造了。这种寿棺做起来细致,雕花上漆得一二年工夫,我不常上园里去,万一贵太妃问起来,你替我回一声儿,请她老人家宽怀,我这儿放在心上,不敢忘记的。”
而得势的嫡亲七王爷,居高临下,声腔里就带了股横劲,且透出一种无名的恼恨——温定宜给他的滑条狗“摘了帽”,七王爷痛心疾首:
“别说了,说了愈发招我生恨,宰了那小丫挺的心都有。你不玩儿狗,不知道挑獾狗的门道,有句行话叫‘黑狗准,青狗狠,狸狗机灵黄狗稳’,我那滑条属狸狗,白色儿的——十年不遇是白狸,懂不懂?见过大黑夜里白狗拿獾的吗?他们这些土鳖,两眼一抹黑,净给我瞎祸害!”
还有一种“奴颜+忠心”的语言模式,唯一适用于清代家奴与旗主的关系——
辽宁都统章京,堂堂的二品大员,见了旗主淳亲王弘策,“两眼含泪跪地不起,膝行几步上前抱住弘策的腿,仰脸嚎啕道:'主子一路辛苦,奴才半个月前就得了消息,原要出城五十里迎接,无奈圣上有令,都统不得擅离职守,唯有在城门上跪迎主子。主子……奴才日夜想念主子,外派这几年谨记主子家法教诲,不敢有半点懈怠。如今主子来了,奴才自查自省,总算没给主子丢人,这才有脸在主子跟前磕头。'”
从年龄说,弘策比章京还年轻,但一旦确立主奴关系,就颠倒过来,不是父子胜过父子。章京的奴颜,不是巴结,真的一片孝心天地共鉴。
相对于叙述、抒情、议论,我觉对话最难写了。从一定意义说,对话的独特性决定了作品的文学高度。在我读过的所有网文作者中,尤四姐的对话最有个性。
于艰难处登上文学制高点,自然有了属于尤四姐的一番风光。
(4)细节
《红尘四合》里,尤四姐擅用精准传神的文字,细腻描募特定时代的风俗风物。
尤其北京城的方言俚语、饮食住行、礼仪习惯、玩偶宠物,在她的笔下尽呈地道本色,读来常令我心生喜悦,忍不住流连文字,对之品赏把玩一番。
比如天亮了,京城王府要灭灯,“王府的哈哈珠子拿杆儿灭灯,也不取下来,从灯笼底下的孔里探上去,杆儿顶上有个铜制小酒盅模样的东西,倒扣着憋那个火,一憋灭一盏,玩着就把活干完了。”
哈哈珠子,王府幼仆。用灭灯杆儿憋火,是那个时代王府特有的生活细节。
又如七王爷第一次晤见他的准福晋,见其服饰,“一双羊皮靴子迈进了视野,脚不大,适中,鞋头弯钩式的翘着,顶上还镶个绒球,看着挺讨巧。再往上,水绿的栏杆裙、三镶三滚缂丝褃袄,白狐毛出锋的元宝领淹没了下巴……”
从下往上,从弯钩鞋头到栏杆裙,到缂丝褃袄,到元宝领,那颜色、式样之精准,经得起考证。
再如温定宜四五岁时,逢着过年,什刹海结了冻,三个哥哥就寻摸好了冰车,要带她出去玩儿:
“那个冰车呢,也就三尺见方的小玩意儿,雕得像模像样的,有层层翻卷的云头,像戏台上西王母游幸时候的乘驾。底下拿棱铁充冰刀,上边高高竖着小旗杆儿,挂着手书的‘大大大王’。兄弟三个围作一个圈,互相推动那冰车,定宜就坐在车上,往来之间只听见呼呼的风声,还有自己克制不住的尖叫。”
那年代北京什刹海冬天特有的小冰车儿,在动感的童趣中出现了!
细节如同小说的毛细血管,使故事有了可以触摸的可信度。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都可虚构,唯独细节必得真实。
尤四姐的细节描写玲珑剔透,以小见大,以小成大,撑起了小说的故事骨架。
(5)京味儿
我觉得,尤四姐言情小说的基调,是一种浓浓的京味儿语言。
比如那京式的“片汤话”——“定宜臊眉耷眼的,心说也是,自己把自己当根儿葱,人家还不愿意拿你当葱花炒呢!”
话说温定宜本是女娃,自然不会长多高——“正常爷们儿十七八早长出大高个儿来了,她是没办法,就算来俩人一个扽头一个扽脚,扽脱了节她也还是那样。”
这十二爷说的是外地,用的却是北京话口——
“以前在喀尔喀就这样,那地方人烈性,不好处置,你软乎问他话,人家不拿正眼瞧你。那时候我气盛,不照现在有耐性,问不出所以然来就上刑,不为急于求成,有的人横呐,就得这么消磨他。”
倘以老北京人的识见说起鹤年堂来,会是这样子——
“在北京四九城有名,不单因为它汤剂地道,还因为它挨着杀人的刑场——老百姓骂人,蹦出来一句'上鹤年堂买刀伤药去吧你!'那可不是好话。鹤年堂对面就是菜市口,据说有时候半夜来人敲门,要买药。问哪儿不自在呀,人家说脖子疼,可见是闹鬼了。掉了脑袋碗大个疤,能不疼吗,所以鹤年堂的伙计每逢犯人出红差就在门前摇算盘,哗啦哗啦的,据说能驱鬼辟邪。"
尤四姐久居上海,据说从未到过北京,仅凭从文字揣摩红楼梦,或加上新京派老京派的文卷,就把京味儿语言玩到这份上,也够奇葩的了。
(6)微博
尤四姐这个笔名,是否与红楼梦中的尤氏三姐妹有关,我未敢臆测,但浏览尤四姐的微博,却能感受到她对红楼梦的喜爱:
“一直觉得87版红楼梦里宝姐姐很美,刚刷小红书看到评论她长相的,‘脸盘子大、老奶奶嘴、毫无特色、土……’虽然审美千差万别,但是说这种话的人一看格调就不行。网上真的太多毒舌的人了,我即世界,拿刻薄当个性,身在泥沼却沾沾自喜,为什么就不能提高下个人修养呢?”
尤四姐容不得对红楼形象的质疑。
尤四姐才大于文,胸中蕴存更多宝藏,小说只用了一部分。她的微博中详列了中国一百后妃建制图、中国古代女子12种发型等等,均烂熟于心,但写到书里的没几个。
就朝代而言,清代是尤四姐的沃土,她在这个区域有着丰厚的文学库存,“那些句子用不着琢磨就能冒出来”。
因为宽裕,文字信手拈来,且随心而作,在不同故事演进中,呈现多重的文学意态——或平实如柴米油盐,或清新如雪树漱银,或蕴藉如古井无波,或瑰丽如霞云寂照,或沉稳如岳峙渊渟,或犀利如匕首投枪……
文思为气,文采为韵,气韵变化,乃成生动。
从流淌着的文字中获取得沂水春风般的享益,是尤四姐给粉丝与读者的回报。
玩网十年之六——我读尤四姐
玩网十年之六——我读尤四姐
无瓷青花
(1)文笔
读尤四姐的小说,总让我生出些感慨来——感慨网文世界竟有这般古言古风、珠圆玉润的好文字,感慨尤四姐那洞察世道人心的独知独见、犀燃烛照,感慨她掌控故事线索的那份收放自如、云卷云舒,也感慨她故事中溢出的生活情趣,是那般意味独特、气韵天成……
比起《赘婿》《宰执天下》那等搅动天下风云、总揽朝野大局的宏篇长卷来,尤四姐的小说还只是精细耕于一隅,比如宫斗题材。
但即使在这一隅,也如过江之鲫,充斥着难以尽数的作者作品,如果说尤四姐的小说是这个领域的天花板,应不为过。
凡属尚品,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形诸意境。尤四姐在究天理、通物性的过程中,从字形音义诸方面,一点一滴让自己的文字更纯粹,语境更完美,意趣更饱和。
行文中,幽默与诙谐如影随形。描人状物,细节上追求自然科学般的精准。同时又有一丝唯美的洁癖,包括她小说的电子版,也极少从中挑出错字来。
在我眼中,网文总体是一个60分及格的速成体系。骤然从这个体系中凸现出一等一的文字来,怎不令我心头为之悸动!
我知道批评尤四姐的人不少,但都指向其他方面,对她绝妙的文笔,无人提出异议。
(2)玄幻
尤四姐20余部小说,大部分是言情类,小部分是玄幻类。
玄幻类以《玄中魅》为例——女主艳无方美貌至极,有善心,擅医术。男主白准骨骼清奇,却蠢破天际。
小说开启了一条属于男主的漫漫寻爱之路……
读《玄中魅》,一个很深的印象,是它语言上更多呈现奇谲灵异的一面。如“太阳落下去了,浓稠的赤霞弥漫上来,天边有地光,头顶有星月,钨金刹土的夜晚,向来是这样一副诡谲又深刻的画面。”
又如,“他被蒙住了双眼,趺坐莲上,红衣如火,佛印煌煌,那妖而庄严的样子,像大彻大悟后的魔。”
再如,“那美丽的人儿漫步下楼,飘飘的裙角,脚踝上银铃琅琅,仙得一如既往。”
一个“仙”字,透出一种异于人间的飘逸。
《玄中魅》还有一个特点是通篇诙谐,每个字都透出诙谐,每个角色都是一个诙谐的所在。不显山不显水,让你先想而后发笑,笑得莞尔,笑得知根知底,却又不走极端,适可而止。
比如,“你说谁是哑巴?刹土第一哥,人狠话不多,说的就是我们令主,你懂不懂!”
又如,“脸这种东西,如果你觉得自己丢了,那就是丢了;如果你坚信没丢,那它一定还在。”
再如,“过去每八年你就失恋一回,我给你算过账,你已经失恋一百零八回了,怎么还没习惯啊?你看你这样的还来找我哭,我几百年连姑娘的手都没牵过,是不是应该去死?好了,别哭了,你还有机会。”
——机会在于,你还能有第一百零九回的失恋;久经战阵却无“失恋习惯”,为你遗憾呵——字里行间的诙谐,能品出来的。
(3)对话
言情类以《红尘四合》为例。其以笔当歌,再叹京城爱恨情仇。
我最欣赏书中那富有情趣的个性化对话,简直一人一个腔调,一人一副口吻,不说姓名,凭语气能断出谁在说话。
比如,不得势的旁支王爷弘赞,对炙手可热的贵太妃小心巴结,说出话来这个味儿:
“她老人家托我一件事儿,说要……棺材板儿。我还劝她呢,太妃春秋鼎盛,不该想这些个,可她不依,我没法儿,命人寻樯木去了。昨儿刚得了消息,寻见两块带星的极品,给送进铺子让人打造了。这种寿棺做起来细致,雕花上漆得一二年工夫,我不常上园里去,万一贵太妃问起来,你替我回一声儿,请她老人家宽怀,我这儿放在心上,不敢忘记的。”
而得势的嫡亲七王爷,居高临下,声腔里就带了股横劲,且透出一种无名的恼恨——温定宜给他的滑条狗“摘了帽”,七王爷痛心疾首:
“别说了,说了愈发招我生恨,宰了那小丫挺的心都有。你不玩儿狗,不知道挑獾狗的门道,有句行话叫‘黑狗准,青狗狠,狸狗机灵黄狗稳’,我那滑条属狸狗,白色儿的——十年不遇是白狸,懂不懂?见过大黑夜里白狗拿獾的吗?他们这些土鳖,两眼一抹黑,净给我瞎祸害!”
还有一种“奴颜+忠心”的语言模式,唯一适用于清代家奴与旗主的关系——
辽宁都统章京,堂堂的二品大员,见了旗主淳亲王弘策,“两眼含泪跪地不起,膝行几步上前抱住弘策的腿,仰脸嚎啕道:'主子一路辛苦,奴才半个月前就得了消息,原要出城五十里迎接,无奈圣上有令,都统不得擅离职守,唯有在城门上跪迎主子。主子……奴才日夜想念主子,外派这几年谨记主子家法教诲,不敢有半点懈怠。如今主子来了,奴才自查自省,总算没给主子丢人,这才有脸在主子跟前磕头。'”
从年龄说,弘策比章京还年轻,但一旦确立主奴关系,就颠倒过来,不是父子胜过父子。章京的奴颜,不是巴结,真的一片孝心天地共鉴。
相对于叙述、抒情、议论,我觉对话最难写了。从一定意义说,对话的独特性决定了作品的文学高度。在我读过的所有网文作者中,尤四姐的对话最有个性。
于艰难处登上文学制高点,自然有了属于尤四姐的一番风光。
(4)细节
《红尘四合》里,尤四姐擅用精准传神的文字,细腻描募特定时代的风俗风物。
尤其北京城的方言俚语、饮食住行、礼仪习惯、玩偶宠物,在她的笔下尽呈地道本色,读来常令我心生喜悦,忍不住流连文字,对之品赏把玩一番。
比如天亮了,京城王府要灭灯,“王府的哈哈珠子拿杆儿灭灯,也不取下来,从灯笼底下的孔里探上去,杆儿顶上有个铜制小酒盅模样的东西,倒扣着憋那个火,一憋灭一盏,玩着就把活干完了。”
哈哈珠子,王府幼仆。用灭灯杆儿憋火,是那个时代王府特有的生活细节。
又如七王爷第一次晤见他的准福晋,见其服饰,“一双羊皮靴子迈进了视野,脚不大,适中,鞋头弯钩式的翘着,顶上还镶个绒球,看着挺讨巧。再往上,水绿的栏杆裙、三镶三滚缂丝褃袄,白狐毛出锋的元宝领淹没了下巴……”
从下往上,从弯钩鞋头到栏杆裙,到缂丝褃袄,到元宝领,那颜色、式样之精准,经得起考证。
再如温定宜四五岁时,逢着过年,什刹海结了冻,三个哥哥就寻摸好了冰车,要带她出去玩儿:
“那个冰车呢,也就三尺见方的小玩意儿,雕得像模像样的,有层层翻卷的云头,像戏台上西王母游幸时候的乘驾。底下拿棱铁充冰刀,上边高高竖着小旗杆儿,挂着手书的‘大大大王’。兄弟三个围作一个圈,互相推动那冰车,定宜就坐在车上,往来之间只听见呼呼的风声,还有自己克制不住的尖叫。”
那年代北京什刹海冬天特有的小冰车儿,在动感的童趣中出现了!
细节如同小说的毛细血管,使故事有了可以触摸的可信度。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都可虚构,唯独细节必得真实。
尤四姐的细节描写玲珑剔透,以小见大,以小成大,撑起了小说的故事骨架。
(5)京味儿
我觉得,尤四姐言情小说的基调,是一种浓浓的京味儿语言。
比如那京式的“片汤话”——“定宜臊眉耷眼的,心说也是,自己把自己当根儿葱,人家还不愿意拿你当葱花炒呢!”
话说温定宜本是女娃,自然不会长多高——“正常爷们儿十七八早长出大高个儿来了,她是没办法,就算来俩人一个扽头一个扽脚,扽脱了节她也还是那样。”
这十二爷说的是外地,用的却是北京话口——
“以前在喀尔喀就这样,那地方人烈性,不好处置,你软乎问他话,人家不拿正眼瞧你。那时候我气盛,不照现在有耐性,问不出所以然来就上刑,不为急于求成,有的人横呐,就得这么消磨他。”
倘以老北京人的识见说起鹤年堂来,会是这样子——
“在北京四九城有名,不单因为它汤剂地道,还因为它挨着杀人的刑场——老百姓骂人,蹦出来一句'上鹤年堂买刀伤药去吧你!'那可不是好话。鹤年堂对面就是菜市口,据说有时候半夜来人敲门,要买药。问哪儿不自在呀,人家说脖子疼,可见是闹鬼了。掉了脑袋碗大个疤,能不疼吗,所以鹤年堂的伙计每逢犯人出红差就在门前摇算盘,哗啦哗啦的,据说能驱鬼辟邪。"
尤四姐久居上海,据说从未到过北京,仅凭从文字揣摩红楼梦,或加上新京派老京派的文卷,就把京味儿语言玩到这份上,也够奇葩的了。
(6)微博
尤四姐这个笔名,是否与红楼梦中的尤氏三姐妹有关,我未敢臆测,但浏览尤四姐的微博,却能感受到她对红楼梦的喜爱:
“一直觉得87版红楼梦里宝姐姐很美,刚刷小红书看到评论她长相的,‘脸盘子大、老奶奶嘴、毫无特色、土……’虽然审美千差万别,但是说这种话的人一看格调就不行。网上真的太多毒舌的人了,我即世界,拿刻薄当个性,身在泥沼却沾沾自喜,为什么就不能提高下个人修养呢?”
尤四姐容不得对红楼形象的质疑。
尤四姐才大于文,胸中蕴存更多宝藏,小说只用了一部分。她的微博中详列了中国一百后妃建制图、中国古代女子12种发型等等,均烂熟于心,但写到书里的没几个。
就朝代而言,清代是尤四姐的沃土,她在这个区域有着丰厚的文学库存,“那些句子用不着琢磨就能冒出来”。
因为宽裕,文字信手拈来,且随心而作,在不同故事演进中,呈现多重的文学意态——或平实如柴米油盐,或清新如雪树漱银,或蕴藉如古井无波,或瑰丽如霞云寂照,或沉稳如岳峙渊渟,或犀利如匕首投枪……
文思为气,文采为韵,气韵变化,乃成生动。
从流淌着的文字中获取得沂水春风般的享益,是尤四姐给粉丝与读者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