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一寸虫
(2022-07-18 15:14:06)分类: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记录课题 |
观察时间:5月20日
观察地点:科探室
观察对象:本班幼儿
观察人:郁文豪
注意:在一次听了《一寸虫》的绘本故事后,几个孩子在“玩图说画”小剧场拿出老师投放的道具开始表演,并且吸引了一大批的观众。看完表演后大家都想来扮演一寸虫。表演结束,孩子们来到教室进行游戏分享。有孩子吐槽到:我们都想玩,但讨厌的是,一寸虫只有一个。当天的小组长说;那简单呀。我们做一些一寸虫不就好了。”我随即抛出问题:但是你们知道一寸虫有多长吗?孩子们纷纷开始猜测,我的食指的长度好像就是一寸。积木中的三孔梁应该是一寸吧。更有孩子猜测到:“一寸就是我指甲盖的长度。”猜测过后大家进行了小组讨论,之后便开始寻找制作材料。他们找到了彩纸、黏土、扭扭棒、吸管、纸杯等。
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自信满满地制作出了一堆一寸虫。但在分享时,孩子们发现:不同材料做出来的一寸虫不一样还能理解,但同样用粘土做的一寸虫放在一起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三组是用扭扭棒做的,三条虫子一比,大家马上就发现了:一寸虫们长短不一。
识别:故事里的一寸虫是一个测量工具。它每次都把自己的身体伸直,使用头尾相连的办法进行测量。测量工具是非常标准的。一寸虫的长度就是一寸。但孩子们在第一次的制作中并没有发现问题,为了与下次试验有更为直观的对比,孩子们将第一次的尝试通过说画本记录了下来,形成了表格式。
回应:当孩子们发现一寸虫长短不一是由于没有固定一寸的标准时,我们便可以将接下来的实验前的调查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测量工具。看看一寸到底有多长?在调查的过程中,如何记录就交由孩子,不需要由固定的表格,通过个性的设计形成独一无二的调查记录,是非常考验孩子思维逻辑的。当然,在整个过程中,爸爸妈妈的参与也尤为重要,借助怎样的媒介,以及怎样的输出方式,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