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墨经》逻辑的判断——“辞”

(2013-11-30 16:05:58)

四、《墨经》逻辑的判断——“辞

(一)  “辞” 的性质

“辞”相当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但《墨经》所谓辞,含义较判断为广。我们不能只从西方逻辑的判断形式,即从主谓结构的形式去理解辞,应从辞的实质上探索它的意义。

“辞”, 按《说文》解释:“从舌辛。舌辛犹理辜(罪)也。”可见,“辞” 的本意是讼断。法官的判决称判辞。《周易·系辞上》云:“辩吉凶者存乎辞” ,又云:“系辞焉以断其吉凶”, 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辞有断义。《墨经》正是在这个含义上把“辞” 作为一个术语引入逻辑学的,其含义是判断:

“以辞抒意。”(《小取》)

“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故所生,妄也。”(《大取》)

《小取》的“意” 指什么?《经上》的解释是“信,言合于意也。”《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信不以其言之当也,使人视城得金。”信就是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言符合。例如,想的是失金于城上,说的也是“失金于城上”, 这就是信。此处的“意” 指心中想法、意思、意度,“抒” 有取出、展现的意思。据此,“以辞抒意” 可以理解为谈辩中用来表达思想、意断。这里的“辞” 可指命题(语句),“意” 可指判断,也可以理解为把包含在概念里的思想加以展开。由于命题都是表达判断的,所以在自然语言逻辑(普通逻辑)中并不严格区分命题或判断,把“辞” 理解为命题或判断都是可以的。

从《大取·语经》看,辞的成立,是和三物密切联系的。 “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客观亊物的所以然之故,故所由成的规律联系,以及同故的必同类的依据,就是整个辞的实质。这里说明了“辞” 的产生及其推演,是一种逻辑活动而不是文学或语言文辞活动。所以,“辞” 在《墨经》中主要是一个逻辑术语,指的是对客观亊物有所断定的判断。

(二)   “辞” 的种类

《墨经》论述了多种多样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辞”, 有的很简略,有的十分精辟。

1、“合”

《墨经》逻辑的“合” 这种判断形式相当于普通逻辑的直言判断。先说“合”的含义:

“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经说上》)用来言说的,是亊物的名;被言说的对象,是亊物的实;名和实搭配无误,就是合。

“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经下》)亊物或者可以合于一,或者不可,这是从亊物间的拒斥性来考虑的。

在判断中,我们大量见到的是直言式。在这种判断形式中,表示亊物的那个概念(主项)以及表示亊物属性的那个概念(谓项),《墨经》分别称之“所谓” 和“所以谓”。“ 所谓” 和“所以谓” 相耦(即相组合),就构成一个直言判断(“合”)。 就这种直言判断——“合” 的组织形式而言,只“所谓” 和“所以谓” 二部分,而此二部分的表现形式却并不采用西方亚里土多德的判断三部分的结构,这即把联系词“是” 或“不是” 省去,只成两部分的结合。例如:

          “白马,马也。”

          “牛马之非牛。”

在一个“合” 式判断中,肯定判断是“所以谓” 和“所谓” 的同一(“与一”), 就是谓项所说明的亊物与主项亊物外延相重(“复”), 否定判断是“所以谓” 和“所谓” 不同(否),即谓项所说明亊物与主项亊物外延相斥(“拒”)。

“复”,《 墨经》又谓之“同”,“ 拒” 又谓之“异”。“ 所谓非同也,则异也”, 说明直言判断不是肯定就是否定。直言判断中这种“所以谓” 和“所谓” 不是“复” 就是“拒” 的关系,正是客观亊物不是同就是异的关系的反映。

2、“假”

《墨经》逻辑的“假” 相当于传统逻辑的假言判断。

     “假也者,今不然也”(《小取》)。假,意为“现在不是这样。”

“使:谓、故”(《 经上》)。使,是故意让人做某亊。

“令谓,谓也,不必成湿;故也,必待所为之成也”(《经说上》)。要求别人做亊,要求既已说出,亊情的成败则难以确定;故,则必须等待所做的亊情成功。“湿”: 败(孙诒让说)

    “ 故, 所得而后成也”(《经上》)。缘故,是指亊物由此而成为某种状态的原因。

        “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尺有端。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经说上》)小的缘故,有了它不一定能造成某种结果,但缺了它必定形不成这种结果。亊物的实体,似乎总会有端点。大的缘故,有了它,必然造成某种结果,没有它,必然不会有这种结果。

以上引用的《墨经》几段原文,是假言判断的特点,也是断定一个假言判断能否成立的条件。假言判断是条件判断,断定一个假言判断能不能成立(是真还是假),不在前后件所存在的亊实,而在于前后件之间条件依赖关系。例如:

        “人若不盈无穷,则人有穷也”(《 经说下》)。世间人数如果无法盈滿无穷的空间,就意味着人数有极限。人之有穷,以其不盈无穷为条件,这就是一个假言判断。所以说:“假也者,今不然也”。假定存在的亊情不是现在存在的亊情。再比如,如果天下雨,则地湿。这里地湿以天下雨为条件。有“天下雨” 这个前件,就会有“地湿” 这个后。前后件之间有依赖关系。这种假言判断,必定是亊实上已经存在的因果关系的说明(“必待所为之成也”)。这种假言判断不在于前后所存在的亊实(即不在于断定这样一个联言判断:天下雨了,地下湿了),而是对于前后件因果关系的一种假定。

      《墨经》 还进一步分析认为,作为假言判断前件的“故” 有大小两种:

一是“小故”。 小故的特点是,有了它不必产生某种结果,但没有它一定不能产生某种结果(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可见,小故是产生某种结果必须具备的因素,它是这一结果所依赖的部分条件,所以说,“小故” 是 必要条件。

二是“大故”。 一结果所依据的必要条件的总和是“大故”。“ 大故” 才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故。大故具备了,这结果就不可避免要产生,否则不能产生。例如“见之成见”,需要人的视力、对象、适当的光线和距离等,这些条件具备了,见就可成其为见,不具备就不成其为见。但《墨经》将“大故” 视作必要条件(小故)的总和是不完全准确的,“充分必要” 和“ 必要” 之间并不一定是全部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是否具有“充分” 性质的关系。尽管《墨经》已经意到条件有充分和不充分之区別,但《墨经》没从单独                                                                                                                                                                                                                                                                                                                                                                                                                                                                                                                                                                                                                                                                                                                                                                                                                                                                                                                                                                                                                                                                                                                                                                                                                                                                                                                                                                                                                                                                                                                                                                                                                                                                                                                                                                                                                                                                                                                                                         把充分而不必要条件之“故” 提出来,因而在《墨经》里没有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之不足。

3、“或”

 《墨经》逻辑的“或”, 相当于传统逻辑的选言判断。它的选言肢的关系也是有条件的。

   《小取》云:“或也者,不尽也。”《 经上》云:“尽,莫不然也。” “或” 是不尽。“尽” 指“莫不然”。 不尽就不是“莫不然”, 而有所选择之意。例如:

(1)“尺与端或尽或不尽。”(《经说上》)尺与端点相叠,可能完全吻合,可能不完全吻合。

(2)“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经说上》)辩:爱争辩的人,有的把牛枢(一种植物)当成牛,有的强调牛枢不是牛。“或” 是不尽。“不尽” 就是有所选择。上两例都是“不尽” 的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的选言肢之间的关系也是有条件的。如,“时或有久,或无久”(《 经上》)。有久和无久互相排斥。有久的出现,以排斥无久出现为条件。又《经说上》云:“兼之体也。其体或去或存” 这指兼之体有去和存的两可性。

《墨经》逻辑的选言判断,不一定都用“或” 字表达,也有用“有” 字 的,如“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与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止爱人”(《经说上》)。这里黒和不黑,爱于人和不爱于人,都是选言关系。但它并不用“或” 表达。

选言判断也不限于二肢,而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数目。如《经下》云:“疑:说在逢,循,遇,过。”这里逢、循、遇、过为四肢的选言关系。再如,《经下》云:“所知而弗能指,说在春也。逃臣,狗犬,遗(旧作贵)者。”这里所知而不能举的亊例为逃臣、狗犬和遗者三件,也是一种选言关系,它的选言肢是三个。

其实,选言判断的实质在它的选言肢有选择关系的存在,而不在于有无选择的语词标记。

4、模态判断

《墨经》中提出二种模态判断。

   模态判断就是断定亊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断。“必然”、“ 可能” 在逻辑上称为模态词,模态判断就是包含模态词的判断。“必,不改也”(《经上》)。“若弟兄,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 也,是‘非必’ 也”(《经说上》)。必:指能够将观念握持不移。若弟兄,有弟必有兄,这是一个必然判断。有了弟兄的关系,一定有弟兄的亊实,这是固定不移的(不改)。“一然者一不然者” 可以是这样,也可以不是这样,这是一个或然判断。或然不一定是必然,而不是必然是“不必”, 即“非必”。 模态判断有以下两种: 

(1)必然判断 。《墨经》称之为“效”。 效是直言判断,它实上已起到必然判断的作用。效者,为之法也。法式都具必然性。所以“效” 同时也是必然判断。科学法则大都用定言式表达。例如:

“平。同高也。”(《经上》) 

“圆,一中同长也。”(《经上》)

“临鉴而立,景“影”到(倒)。”(《经下》)

这些科学的判断是定言式的,但它们都具有科学法则的意义,所以同时又是必然性的判断。只要一中同长,必成圆形,这是圆的法效作用。

(2)或然判断。《墨经》称为“疑谓” 。见到牛庐时,不一定就是为夏凉的准备。市场殴斗滋亊,也不一定即由酗酒。因为这类情况,我们只能作能出推测或然性的判断。再如:

《经下》云:“无说而惧,说在弗必(心)。”无缘由地忧惧,是因为对安危状况无法肯定。《经说下》曰:“子在军,不必其死生;闻战亦不必其死生。前也不惧,今也惧”。 这就是说,沒有理由而发生恐惧或不恐惧,都是或然性的推测,或然性的推论就不能断其必然。

5、时态判断。一亊的进行有它的时间经过,一般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时。《墨经》对于三时区划,也运用适当的语词表达三种不同的时态判断。

《经上》云:“且,言然也。” 《经说上》进一步解释“且: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这里“且” 表示亊物的状态, 把三种不同的时态用三种语词表达:

(1) “且然”。 指亊情尚未发生, 如《小取》:“且读书,非读书也”。 这就是说,将要读书,但还没有读书,这个“且然” 为未来时。

(2) “方然”。 指亊情正在进行,不前也不后,称为“方然”, 如成语:“且战且退”, 这是指现在时。

(3) “已然”。 自后而言,则一亊已经做了,称为“已”。《 经说上》所释:“为衣,成也。治病,亡也。”表过去时。

  总之,墨经逻辑的时态判断,可归纳为:一是 “已然”( 过去);二是 “方然”( 现在);三是 “且然”( 未来)之三种。

(三)“辞” 之间的关系

1、两个单称命题之间存在着的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

“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其或谓之马也。俱无胜。……”(《经说下》)

“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不倶当。不倶当,必或不当。”(《经说上》)

“这是牛” 与“这是马” 是一对反对命题,它们的逻辑特征是可“俱无胜”( 即可同假)都不是真的。“这是牛” 和“这不是牛” 则是一对矛盾命题,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既不可两可(“是不俱当”), 又不可两不可(“必或不当”)。 可见,矛盾命题既适用于矛盾律,又适用于排律,这是矛盾命题之间逻辑关系的特征。

2、全称和特称命题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关系和差等关系

“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而问之。”(《经说上》)

“彼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经说下》)

           对方举出某物是这样,(“彼举然者”) 的一例子,由此推出这一类事物都是这样(“以为此其然也”) 的一个具有全称肯定命题形式的结论。但只要举出这一类亊物中有某物并非这样加以反驳(“则举不然者而问之”), 就可以证明对方的全称肯定命题为假。这是全称肯定和特称否定命题之间所存在的不同真的逻辑关系。

对方根据这一类亊物都是这样(“彼以此其然也”) 的全称肯定命题,推出这一类亊物中某物也是这样(“说是其然也”), 这是全称肯定命题和特称肯定命题所具有的前者真后者也真的差等关系,自然无可置疑。但若举出这一类亊物并非这样(“我以此其其不然也”) 的一个真的全称否定命题,就可以证明对方那个特称肯定命题为假。这是全称否定和特称肯定命题之间所存在的不同真的逻辑关系。

      但《墨经》没有进一步说明全称肯定和特称否定、全称否定和特称肯定命题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假的逻辑关系,即使差等关系也只是简略地提到。然而,不能因此而否定《墨经》对于“辞” 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在理论上作的基本说明。同时,《墨经》在其论辩中,多次运用了这种理论,从而建立了他们反驳逻辑。

          (四)“辞” 中词项的周延问题

     在《小取》篇,《墨经》提出的“一周一不周” 是论及“辞” 中词项的周延问题的。

              “乘马不待周乘马然后为乘马,有乘于马,因为乘马矣。逮至不乘马,待周不乘马而后为不乘马,此一周一不周者也。”

某人乘上一匹马,而不必尽天下之马而乘之,就可以算是“乘马”。“ 不乘马” 则在《小取》篇,《墨经》提出“一周一不周” 是论及“辞” 中词项的周延问题的。

尽天下之马而不乘,才是“不乘马”。 这就正确指出了直言肯定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而否定判断的谓项则是周延的。

我们再参看《小取》:“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 爱获是爱人,爱臧是爱人,这也就说明,只要爱一个人(获或臧)就是爱人。可见,《墨经》对肯定判断中的谓项是不周延这一点是完全清楚的。

关于判断中词项的周延不周延问题,这是逻辑上的难点。现代人学习普通逻辑时都难理解,可是《墨经》对此问题讲得明明白白,真了不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