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六字心诀

(2024-03-25 19:47:24)

十六字心诀

 

    中华文化似乎有用口诀的传统,常常是寥寥数语,就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不象西人,即使洋洋万言也只是个导言,一个简介,一张说明书,不读也罢。比如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这也算是中西文化的一个区别吧。

    中国人运用口诀的历史可追溯到尧舜时期。照朱熹的说法,最早是尧用了一个“允执厥中”的四字诀传给舜,后来舜又用十六字诀授之禹,是谓三代相续的道统真传。这十六字诀便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心诀



  


    王阳明所以成为王阳明,说不定也跟他那个四句诀有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可以混浆浊糊,但读来则要朗朗上口。这大概就是口诀的秘诀,也是中华文化的秘诀。

    当然这都是儒家的套路,史学家则不以为然。史学家认为这个十六字诀不过是一个会议纪要,因为它出自《尚书·大禹谟》,《尚书》是国家档案馆馆藏之书,而“谟”正是会议纪要的意思。我们不妨想象一下,那年舜打算将帝位禅让给禹,常委会总要开个吧。于是舜根据自己多年的执政经验,语重心长地对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我把它翻译为:禹啊,人心叵测,世事难料,这帝王的位置可不好坐,微妙得很呢。你一定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尤其是为人处事要适可而止,切勿老三刮气。”

    如果朱熹的说法没错,那就意味着人类越文明,人心就越堕落。因为当初尧给舜的口诀只有“允执厥中”四个字,也就是坚持中庸之道就够了。但到了舜的时代,舜发现江山是越来越难坐,坚持“允执厥中”的原则也更加重要,因为“人心惟危”,世风日下啊,弄不好就会发生汤武革命。朱熹因此也感慨:“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6页,中华书局,20111月北京出版)

    说起来,西人其实也用过不少格言警句,最著名的就是那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三句箴言:1、认识你自己。2、凡事不要过度。3、妄立誓则祸近。想不到,这中庸之道原非中国特产,古希腊人早在五千年前就朗朗上口。不过,古希腊人将这三句话视为神谕,神谕当然不能和盘托出——接下去就靠你自己去体味、去领悟、去阐发。苏格拉底就因了“认识你自己”这一神谕而开创出古希腊最辉煌的哲学思想。

    但我们中国人很传统、很守正,也很单纯,几千年来就始终想凭着这十六字诀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还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或正是冲着张载的这个“横渠四句”(又一个四句诀!)而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亦即往圣绝学的继承者——其中就包括让这虞廷的会议纪要重放光彩。

    朱熹是这样解读十六字诀的:

    人心产生私欲,所以人心惟危;道心即是天理,天理原是铁定、畅明的,但受人心之蔽,所以微妙而不易显。只有通过专一精致的道德修炼,才能让道心显现。当然中庸之道仍需坚持。最后便弄出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六字诀。其实,我个人认为,从朱熹的立论过程看,这个“存天理,灭人欲”也未尝不可,因为它不是实践论,而是方法论。既然天理是因人欲之蔽而不显,那通过节制人欲——用更加公正和理性的态度来发现和践行天理,这有什么不对吗?

    还有比朱熹更伟大的,这就是后来的王阳明。他认为你朱熹弄错了,这道心不在天上,而在人心中。天理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理。所以,惟精惟一的不是去外求,而是内寻或是去蔽。最后便是四句教诀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那王阳明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过是在认识论上兜圈子,或者说是在十六字诀上做文字游戏——当然,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已经很了不起了。

    所以后来出来个李贽,他虽是阳明学派的弟子,却对理学、心学都不以为然,当然他也没有把孔子放在眼里。他想另辟蹊径,就是从“穿衣吃饭”中发现真理。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了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焚书》,下同)而作为知识分子就应该在“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辩伦物”,朱熹、王阳明们就是在“伦物上辩伦物”,结果当然是“终无自得之日矣”。不但无得,如果以这些口诀为圣旨,拿着鸡毛当令箭,假戏娘道,不是“由仁行义”,而是“为行仁义”。结果就如鲁迅先生说的“满口仁义道德,其实只是吃人两字”,而说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杀人,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的杀人。

    李贽的“穿衣吃饭”论,如放到现在的时代,似乎很有现象学还原的味道——一切回到人本身,回到生活本身。

    李贽可谓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他理论上主张童心说,现实中也完全任着自己的性子——不但回到生活本身,甚至还走过头到了寺院。他有一位朋友叫邓豁渠,也是辞官别妻,云游四海,故有遗弃之嫌,多为世人诟病,但李贽却肯定这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他说:“迹则(不妨理解为人的生活规迹)人人殊,有如面然”,意谓人可以有千万种面相,难道不可以有千万种生存方式吗——这简直就是马克思那句名言的中国版:你们并不要求女人都长得象西施一样美貌,却为什么要求人的生存方式只有一种呢?即十六字诀的方式。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由于李贽的自出山道,结果连号称中国的卢梭的黄宗羲也一脚把他踢出了《明儒学案》。

 

          写于20243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