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观《心经》
所谓肉眼,就是佛教说的肉体凡胎之眼,亦即娑婆世界里芸芸众生之眼。那么,如果是以肉眼观照《心经》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藏译)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试译】观世音菩萨,当他对人如何通过智慧摆渡到彼岸世界有了很精妙的理解和很深厚的功力的时候,他便识透了做人是空的这一真理,从而也让人摆脱一切苦难。
【文字及相关解读】1、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就此打住,不必再去深究什么,比如什么是观?自在又是哪般?其实全部弄懂了也不过如此。且学佛是一个渐修的过程,不能要求一开始就什么都弄懂弄透了。2、行深,即造诣高,功力深。
3、般若,即智慧。佛教有六度说,即有六种方法可以把人渡到彼岸,具体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而般若是首要的最高的,所以也被称为第一波罗蜜。4、波罗蜜多,渡到彼岸之意。5、照见,其实就是看见,但佛经上说得很玄,比如五眼之说,谓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那么这照见就是指佛眼所看到的了。6、五蕴,我理解是,佛教将人的一切即肉体的与精神的及其与之相关的外部世界称作五蕴,如同西方哲学家将这些称作“存在”一样。
7、苦厄,苦指自寻烦恼招致的苦恼,厄指各种天灾人祸引起的祸患险难。佛教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把各种事物或概念解释得非常详细,不仅分门别类,还打破沙锅问(纹)到底,试图囊括一切。比如光一个“苦”字,就分三苦、四苦、八苦……,这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明佛教徒是“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恩格斯语),但确实也给初学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再加上翻译及一义多词的缘故,更让人如坠云里雾里。
8、关于心经。《心经》原出于《般若经》,或可说是《般若经》的浓缩版、精华版,甚至是语录版,只有260个字,由唐僧翻译。所以经中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五蕴皆空,接下去的许多概念也都假定读者已经有所了解。其实“五蕴皆空”是佛教里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弄懂了这一词义的来龙去脉,也差不多弄懂了佛的全部要义。然后,佛教又是人类宗教中最具理论性的,尤其是其中的唯识宗,难怪章太炎先生说佛教是,它的理论性,使上智人不能不信,它的戒律,又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贵的。而佛教所提倡的戒律,又被德国著名宗教学家马克思缪勒赞之为“世间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则”。
【原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试译】舍利子,存在与虚无,或者虚无与存在,其实是一样的东西,是同质的东西,而不是异质的东西。存在就是虚无,虚无就是存在。而那些“受、想、行、识”之类所谓感觉上的东西、观念上的东西、情感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是一样的。
【文字及相关解读】1、舍利子,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相当于孔子门下的颜渊、子路之类。佛经中有许多也如《论语》一样采用问答或语录的形式,而这个提问者或倾听者则被称作本经的“当机者”,如《金刚经》中的须菩提。(释迦牟尼差不多与孔子是同时代人)
2、色、空与受、想、行、识。这又让我们回到了“五蕴”的概念,五蕴的五是指构成人的肉体和精神的五种要素,即色、受、想、行、识。而蕴即为积聚与集合的意思,亦即人就是由这五种要素集合而成的。这有点象我们中国的五行说,但中国人只认老“五”字,什么都用五来表示,用五来解释,如五谷、五脏、五味、五毒、五伦、五常,连刑罚也要凑成五刑。印度人却是有五说五,有三说三,有一百一千就说一百一千,最有意思的是,我们中国人常用三、九来表示多,连个例子也懒得举,而印度人却是如果有一百就把这一百的东西一一列出,绝不含糊,除非多得象恒河的沙子,只好作罢,谓之大千世界。而那个组成人的五蕴,又可分作两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人的肉身这样物质的东西,称之为色;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与这个色形影相随、不可分割的属于精神或情感的东西,即受、想、行、识。而上面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说,不仅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是空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的东西自然更加是空了。
3、色如何是空?我自知以我目前的功力绝不足以解释这个问题,但既然做了这个文章,也只能“话得朗再话”。
在佛教看来,构成人的五蕴的任何一蕴,都是无常的、非独立的、随机的、无主的,它们之所以“蕴”在一起,完全是因缘和合而成,也随因缘生灭。因缘也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如这五蕴如何和合而成,什么时候和合而成,能不能和合而成,都是不确定的未知的偶然的,都是因缘巧合而已。佛教里说的这个因缘,其实非常接近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即相当于我们说的内因,缘则是外因。如鸡蛋是孵化小鸡的内因,毛主席说,这是决定性的,换之石头就不行了。而合适的温度和环境则是孵化小鸡的外因,内因与外因的因缘和合即产生世间万物。或者说,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佛教将因导致的结果称作果,而把缘助生的东西称作报,谓之果报。但佛教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或者说与科学的一个区别是,后者强调、研究的是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而佛教则坚决否定这种必然性,英国哲学家罗素因此认为“科学对没有因果律的领域是无能为力的”。不仅如此,佛教还进一步将这种不确定性、偶然性当作是空、不存在、假有。
比如在娑婆世界,有人这样说,当年,如果不是我父母亲在城里工作,我就不可能在余姚中学读书,如果我不是在余姚中学读书,我就考不上大学,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就不认识现在的老婆,如果我不认识现在的老婆,我就没有这么优秀的儿子。或者,又有人说,如果不是当年我老爸被打成右派,我就不会成为乡下头人,如果我不是乡下头人,我就不会这样贫穷,如果我不是这样贫穷,我就不会打一世光棍。这两种说法,在佛教看来都是错误的、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那个有出息的儿子,还是那个可怜的光惃,都不是真实的,都是空的,或者只是娑婆世界里的一种名称,一个假象,作为儿子的他其实什么也不是,佛教叫做自性是空,他没有自性,只是因缘和合。对佛教的这个说法,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当然不会认同,儿子就是儿子,哪儿空了?光棍也是明摆着,如何没有了自性?对此,我的理解是,佛教说的色空,无自性,其实是就因果关系言,佛教绝对否认世俗社会认定的那种因果关系,或者是绝对否认那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生在世,没有必然可言,有的只是因缘和合或生灭,所以佛教老讲随缘、随喜、随便、随性。而世俗社会的人,总是坚信那种因果关系,总是执着于那种根本没有必然性可言的在佛教看来只是假象的、法相的、空的、妄念的东西,从而永远无法逃脱六道轮回的悲苦。
不过佛教的这一思想我们似乎还可以在哲学家中找到类似的说法,这就是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不可知论。休谟认为所谓的因果关系——因果律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虽然因确实存在,果也确实存在,但因与果成为关系,成为律,却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只是我们的一个抽象概念(如佛教所谓名称),只是一个印象的多次重复而已,你凭什么说这个是因,那个是果。既使客观世界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因果关系我们也无从知晓。不仅如此,休谟还同样否定“实体”的存在,包括人格的存在,他的意思是说,我今天是好人,但说不定明天就干坏事,你说哪个是我的人格呢?(参见邓晓芒《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这犹如佛教(禅宗)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说他是屠夫还是菩萨?当然,休谟的不可知论,只是为了强调主观和感觉的重要性,而佛教则把感觉的主体——人也给彻底否定了,谓之“无我”。人本身就不是什么实体,是空的,假设的——而人也只有在认识这一点的前提下,才能接下去谈信、解、行、证的问题,以实现解脱与涅槃的境界。
【原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试译】舍利子,这个以五蕴为核心的诸法,(娑婆世界叫作存在或现象,佛界则叫诸法或万法)它虽然也有相,也就是娑婆世界说的现象,但娑婆世界总是希望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佛陀认为这是枉费心机的,是执迷不悟。因为这个相其实是空的,当然,这个空不是没有,而是介于有与没有之间,佛陀又称它为“中道”。既然是之间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什么也不是,即没有自性,或自性为空。它因此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文字及相关解读】1、诸法空相,佛教的许多概念确实太复杂,太啰嗦,犹如绕口令。诸法亦即万法,一切法,除了五蕴之法,还有六根、六识、十二因缘、四谛等等。这可能是佛教的创始人试图证明自己的教义是全覆盖的、滴水不漏的,从而使信徒门坚信不疑。2、关于中道。佛教认为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比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即为中道。佛教就是有中求无,无中求有。因为中道,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中道才是永恒的、超越一切的。
【原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试译】因此,既然是空,那么这个空里面就既无实在的色,也无精神的意识的情感的受、想、行、识;既然没有受、想、行、识,自然也等于废弃了接收或承载它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了六根,自然也无从向人的精神、意识、情感反映、传达人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无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以至心灵所能感受到的一切。这样,反而没有什么不能明了的,自然也就是明了到了尽头。直至没有老和死,以及老和死的尽头。没有四圣谛的皈依历程,没有因般若智慧而得到什么。
【文字及相关解读】
1、这段无疑是翻译得非常勉强的,因为涉及到佛教的许多概念和一些重要的教义。中国最著名的佛学家季羡林先生认为,原始佛教的最基本的教义可能就是: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及八正道。意思是说,人生无常,一切皆苦,原因就在于烦恼及业,因此需要从中解脱出来,达到涅槃的境界。其路径就是通过八正道。(参见季羡林《季羡林谈佛》)上段文字中即涉及到四圣谛、十二因缘这二个主要概念。
2、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认为这四样东西都是真实不虚的真理,但只有圣人能够认识到这个真理,所以叫四圣谛。苦,即人生之种种苦难。集,即是引起人生苦难的原因;灭,是人修练出世后的状态或结果,道,是帮助人出世的种种途经和方法。因此,集是造成娑婆世界(也叫迷妄世界)芸芸众生苦难的因,苦即是这些众生的果。灭是证悟世界里出世者的果,道是证悟世界里出世者的因。
3、十二因缘。它是释迦牟尼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即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佛教将人世的一世因果扩大至三世因果:无明、行、识、名识、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唐朝有位叫常愍的和尚解释说,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作便有入胎之识……再是有了六根、六觉,有了爱恨,有了执着,有了争夺,有了未来之业因,最后是有生必有老死,这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反之,如果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再是没有爱,没有执着,没有夺取……没有生,就没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苦,这是十二因缘的还生门。娑婆世界的人就是如此流转和轮回。而八正道即是人摆脱这种轮回达至彼岸世界的唯一途径。我原来不解于为什么中外不少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对佛教的道德戒律都非常地肯定、敬重,应该主要地就是针对这八正道而言。这八正道也许还是所有佛教教义或概念中最通俗易懂的:
正见:即正确的见解,当然它指的是对四圣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理解和信服。
正思维:正确的意识或观念,断除邪恶的欲念,生起正当的欲念。
正语:纯正清净的语言,合乎佛法的言论,也就是不说谎、不谩骂、不诽谤、不恶语、不暴语,而使用友善纯洁的词句。
正业:正当的活动、行为及工作,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行。
正命:正当的谋生手段,就是按照佛教的标准来谋求生存的必需品,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正确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臻于完善。
正念:正确的思维,牢记佛法,念念不忘佛教真理。
正定:对佛法有坚定不疑的定见,专心一志精进的修行。(摘自《华人佛教网
什么是八正道?》)
既使是在复杂的阶级社会里,能做到这“八正”的人也绝对是优秀共产党员了。
【原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试译】因为佛是无中求有,所以你若想成为菩萨,就只要依之波罗蜜多心经这个胜妙法行修行,就能够心无挂碍。如果心无挂碍了,也就不再有恐怖,就远离颠倒幻想,达到最后的涅槃境界。那三世诸佛,也是依之这个波罗蜜多心经修行的,所以最后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
【文字及相关解读】
1、以无所得故。这句话有许多种解释,如,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或,由于并不存在所证之果。我则把它解读为“佛即是无中求有”。既然无,没有,自然就无所挂碍,无所恐怖,那么还求得或证得什么呢?就是通过波罗蜜多心经证得“五蕴皆空”。佛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它总是喋喋不休,从头念到脚,从早念到夜,不厌其烦。如这个《心经》,念上念落就是“五蕴皆空”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常说,象念佛老太婆一样,一日念到夜。佛为什么要这样一日念到夜呢?可能是因为他对人的本性了解得太透了。这娑婆世界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并不多见,但放下佛珠,立地成恶的却俯拾皆是;三心二意,临时抱佛脚的更是家常便饭。人这个东西,顿悟或是百年一遇,顿“堕”却是眼晴一霎,一个不防着就全功尽弃。所以佛一定要把人性之各种各样的恶,人生之各种各样的苦、人心之各种各样的变、三世之各种各样的因果业报统统讲清楚,还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2、菩提萨陀:这个词简单说是菩萨,具体则还有更丰富的内容。佛教有三乘说,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个声闻乘是指我们听了佛法后觉悟了,缘觉乘则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突然感知了十二因缘之类的佛理而觉悟。但这二觉都是自觉,是谓小乘;而菩萨觉则是除了自觉还觉他,所以叫大乘。因此,从字义上看,这菩提的意思是觉,而萨陀的意思是有众生、有情。合起来即是觉有情。所谓“觉有情”,我理解是,就是感觉到自己怎么会有情呢?而人只有感觉到(其实是差恶)自己有情,才能走向五蕴皆空。而菩萨就是帮助众生“觉有情”,然后再把他们从情海里解脱出来,因为人的一切苦难都是因情而生。
3、三世诸佛。佛教喜欢把宇宙的一切都囊括,所以这三世佛有“横三世佛”(表示空间)和“纵三世佛”(表示时间),这里应该是指“纵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据说,那个未来佛的造型(身或相)是根据我们宁波的一个叫布袋和尚改编的,所以最正宗的弥勒佛像就放在奉化了。
4、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反正就是无上智慧、绝对真理、最高境界的意思。汉译的佛经所以仍然保留着许多稀奇古怪的文字,是因为历史上的译经大师如鸠摩罗什、玄奘等早立下一个“四例五不翻”的规矩。比如,一个字的含义如果很多,那就干脆不翻,如阿罗汉、比丘等;又如为了尊重起见不作翻译,如般若。还有一种叫顺古不翻,如这个“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虽然可以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为了显示佛道的殊胜性,故意保留原音。
【原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的揭婆诃。
【试译】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般若波罗蜜是一项神圣的准则,是一种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它能解除人的一切痛苦,而且真实不虚。
所以,以上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或者也叫咒,叫总持法门,其实就如同宣说如下咒语:
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我修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文字及相关解读】佛经里没有“我”这样的主语,因为佛追求的是无我,为方便理解,我在翻译中用了“我”这个主语。这段文字应该有二层意思,一是说,这部心经就是你修炼解脱直至涅槃的不二法门,亦是最神圣、最光明的咒。咒是我们表达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语言形式,但在佛教中分为显咒和密咒,这个心经即是显咒,另一种叫密咒,大概是指这个咒语不为外界所理解,听也听不懂,且佛教也有“秘密不翻”的规矩。因此,它的第二层意思是说,我们念那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实就如同念那个密咒,而且效果和功力是一样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的揭婆诃。
【结语】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他自己对世界的解释是阶级斗争说,而改变世界的方式和途径则是“消灭私有制”。佛教把世界和人生解释为“空”,这如同存在主义哲学家将世界或存在解释为“荒缪”、“恶心”一样。把世界看作是荒缪的并不比把世界看作是空的更乐观,但问题是,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加缪却依然对改变世界充满热情和信心,当然他所说的改变世界只是改变自我的世界。他的意思是说,世界虽然是荒缪的,无可救药的,但人生的意义恰恰就在于明知世界是荒缪的,却仍要反抗荒缪,如西西弗斯神话。与佛教相反,加缪根本就不相信来世,因为荒缪已经告诉他:没有什么明天,没有什么来世,但仍要义无反顾地生活,要在这个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生活。加缪从荒缪中推导出我的反抗、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这荒缪的人生之路。
而佛教不同于所有哲学家甚至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地方在于:它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后,结下去的问题并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放弃这个世界。或者是它自己再造了一个世界,并指引众生“般若波罗蜜多”——到彼岸去!而世界上其它重要的宗教则似乎始终未曾放弃过“改变世界”的雄心与努力。
2022年5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