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学龄前儿童主要道德心理特点
(2013-05-22 15:24:35)
标签:
转载 |
学龄前儿童主要道德心理特点
0-1月:
新生儿的心理活动主要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的。
新生儿儿童具有先天的移情(empathy)倾向,如果此时父母或保育员能够及时地抚慰新生儿,就可以使他们的这种先天的道德移情长期保存下来。
新生儿已经开始出现最初的感觉、知觉、注意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如果父母或保育员能够经常地给新生儿进行轻柔的身体按摩等肤觉刺激,用语言和音乐等对新生儿进行简单的声音刺激,用玩具和色彩鲜艳的东西给新生儿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用笑脸使新生儿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爱,都能有助于促进儿童品德心理的发展。
2月-1岁
在这一阶段,乳儿的身心发展最快,尤其是脑的发育,由此而导致乳儿的皮质机能发生了最快速的变化。
乳儿期的身心发展,为品德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身心发展的条件,此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多和乳儿进行沟通,努力帮助儿童形成一些必要的条件反射。
乳儿的感觉发展要早于动作的发展,成人应通过一些鲜明的视觉形象,配合儿童身体动作的训练,促使儿童的动作发展迅速地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肌肉群发展。
同时,对儿童做出反应时表现出来的积极正确的动作、语言、条件反射、感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的进步要及时给予反馈。
要注意多和儿童进行语言交流,经常反复地提到某些事物或动作的词汇,可以促进形成语词与事物之间的暂时神经联系。
另外,通过视觉形象和声音刺激,可以使儿童的情绪处在愉快状态,这对儿童品德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1-2岁
1岁后的儿童开始蹒跚学步,通过到处翻东西来满足他们探究世界的好奇心。但是,由于此时儿童常常会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对婴儿进行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注意安全的纪律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此时,成人既不能无原则地限制他们,也不能对他们的行为忽略不管。
首先,从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和保证安全的角度来看,在家庭中有必要为他们设置一些安全的规则,父母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是可以做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可以做的。
更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把这些规则贯彻到底。有些父母常常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放弃原则,这样做是不利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虽然孩子年龄幼小,但他们会朦朦胧胧地感觉到,规则是可以改变的,而促使规则改变的有效方式就是哭闹。显然,这样做是不利于儿童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规则,更不利于规则内化的。
其次,在这个阶段,对儿童的一些不符合规则的行为,父母不要仅仅满足于说“不”,不要认为孩子小,听不懂,就轻易地放弃对孩子讲道理。父母耐心地对孩子讲清楚制定规则的道理,这有助于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因此,强制性地按规则办事必须同时配合以适时的教育引导。
由于婴儿期是记忆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和高峰期,此时抓紧对婴儿的规则教育,将有助于儿童尽早地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替换的方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和强化法等来促进儿童形成做道德行为的习惯。
2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表现出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例如,过马路时他们会抗议父母牵着他们的手,或者不想睡午觉等。
从促进幼儿品德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在合作与逃避之间做出选择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例如,当孩子玩兴正浓,父母要抱他离开时,孩子往往会哭闹,这时父母可以问孩子,“你想要我抱着走,还是你自己跟我走?”此时矛盾和冲突往往会迎刃而解。
因为婴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即时的新鲜刺激所吸引,而且此时“婴儿的注意与语言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他人的言语提示或指导对婴儿的注意有一定的制约和调节作用。”
另外,给孩子提供选择,这样做既可以维护父母的权威,又教育孩子懂得尊重。
同时,给他们提供选择的机会,也使他们理解了尊重的道德含义,锻炼了自己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
当然,如果这种选择反而带来麻烦时,就不要让孩子勉为其难地进行选择。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避免冲突,例如,通过提问,转移注意力、讲故事、让孩子暂停活动等,来提升孩子对道德规则的认识。
3-4岁
3岁的孩子更容易遵守规则,例如,他们喜欢用道德标签“好”、“坏”、“没规矩”等术语来描述他所看到的某种行为,这样做有助于使儿童产生道德敏感性。但是,当孩子做出某些不好的行为时,父母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道德标签,说孩子是个“坏孩子”,因为这可能会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带来不好的影响,应该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为什么“好”或者“不好”,指出“大人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会伤害人”。或者“抢别人的玩具是不公平的”等。
3岁儿童能学会一些规则和限制性的要求,这是羞耻感教育的最佳时期。父母或幼儿园老师要告诉孩子,他可以摆弄餐具,但不能把随意地把餐具扔在地上或到处乱丢;他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但不能打别人或坐在别人身上。
要教育年幼的儿童学会遵从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要求,例如,对父母和其他成人所说的“到这儿来”,“把它给我”,以及“捡起你的玩具”等话语,做出遵从的反应。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使幼儿学会对别人的要求做出反应,是他们在道德成熟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3.5到4岁的儿童的思维表现出具体性和自我中心性特点,他们常常只看到自己,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最了解的事情上。例如,他们把“公平”理解为“得到我想要得到的”,得不到就是不公平。至于别人想得到什么,他们并没有考虑。
同样,在对待物品的问题上,这一阶段的儿童常常认为,“你的就是我的”。有时他们还会通过说一些“善意的谎话”,来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此时父母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撒谎是不对的,但同时要认识到,这一阶段的儿童常常会通过撒谎来维护自我中心的利益。
这种貌似退步的道德发展实际上仍然是一种道德进步,因为儿童正在以一种道德的观点来看待和谈论他们的需求。必须记住:真正学会和懂得公平和是非,是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的。
在这一阶段,父母可以通过顺应和鼓励孩子运用超越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道德问题。父母不要对儿童表现出来的自我中心过于担忧,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阶段。
4-6岁
这个年龄阶段是幼儿很多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例如,儿童品德心理中的爱心、规则意识、尊重、合作、责任等内容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婴儿期开始到4岁之前是儿童品德心理形成的基础阶段。此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创建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因为儿童最初是通过爱的情感体验来感受家庭温暖的。
例如,婴儿往往依恋那些经常抱他并照顾他的人,在婴儿眼里,这就是一种朦胧的道德的爱,也是儿童与人群建立的最初和最重要的联系。
从道德教育的视角来看,这种爱就是母亲对孩子的尊重,当儿童感受到这种尊重时,他才更有可能尊重别人。
幼儿园教育也同样应该遵循这个特点,在幼儿中开展以爱心为主的道德教育。
自尊感是这一阶段儿童自我情绪体验的最重要内容。如果父母或他人经常采取诸如赞许、尊重等积极关注的方式对待幼儿,就能使幼儿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和发展。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自尊感的萌芽,6岁左右的幼儿基本上都能体验到自尊感。因此,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关键要从情感教育抓起。
3岁左右,如果父母已经开始让孩子进行各种社会化的尝试,就能导致儿童与他人的合作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例如,尝试获得别人的支持与合作,乐于助人等。再比如,在家里或幼儿园做一些诸如收拾玩具、倒垃圾、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和擦桌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也会对此产生荣耀感,也有助于儿童品德心理发展的社会化。在这一阶段会发生很多对儿童道德发展至关重要的事情。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适当的选择;把孩子的个人利益和要求他们遵守规矩结合起来,例如,“你把玩具收拾好就可以到外面去玩”;父母双方要保持一致,不能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要严肃地给孩子制定一些必须遵守的家庭规则,并坚持执行,决不手软。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要求孩子说出比“我想要”更好的理由,以及通过安排儿童做家务活和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4.5-5.5岁的儿童会变得更听话,更容易合作。他们基本上能考虑其他同伴的观点,但最终仍认为只有大人说的话才是最正确的。
他们把父母视为道德榜样,认为父母什么都知道。
同时,儿童还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因此,当父母或规则不在眼前的时候,他们还会表现出违规行为。
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一种新的道德观,即认识到世界上有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因此,“我应该按照大人告诉我的去做,避免惹麻烦”。
对违反规定的人,他们认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由于他们发现成人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他们常常会向成人告状,父母或教师最好通过帮助孩子区分“必要的告状”和“不必要的告状”,让孩子学会分辨,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协商解决,哪些事情需要通过成人的帮助。
在这一阶段,父母或其他成人要充分发挥成人的权威作用,因为这时孩子在心理上确实需要成人对他们提出具体的约束要求,才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
当孩子忘记约束时,父母可以通过提醒孩子“这是一个听话的好机会”,或者通过数数来告诫孩子听话。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要经常强化孩子的一些有礼貌的行为或其他良好行为,但父母或教师要把握好表扬的尺度,过多或过少都是不恰当的。
这一阶段的儿童遵守规则和听话的原因是他们有害怕惩罚的道德推理,要想帮助孩子提高品德心理发展水平,就要用更高阶段的道德推理和判断来教育孩子。
例如,一个5岁的孩子动手打其他小朋友,成人可以让他们换位思考一下,“被打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感受?”以及“如果别人打你,你有什么感受呢?”等。
对儿童偷窃行为可以使用诸如“你希望别人偷你的东西吗?”这类话语来进行教育。
此时还可以通过举行一些短时间(15分钟左右)的家庭会议或幼儿园会议,经过和孩子进行讨论来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总之,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成人要把他们看作是有感情、有尊严的独立个体,采用礼貌的、公平的态度和他们讲话,通过与孩子们进行合理的辩论,给孩子讲述道德观念或者适当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