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丁美玲心理咨询师
丁美玲心理咨询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50
  • 关注人气:1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儿童心理咨询

沙盘游戏

大连儿童心理

分类: 心理咨询理论
        此个案记录摘自温尼科特的论文《青少年住院补充性照护密集心理治疗》。1963年10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尔蒙市麦克林医院(The McLean Hospital)的康复大楼正式开业之际,举行了“个体和社区:当代视角下的康复”临床研讨会,此篇论文是温尼科特在此研讨上所作演讲之一。
       我会选这篇论文发在公号上主要有一个原因,我看到有些青少年如果能够将住院治疗、门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起来。这种多方面结合的治疗预示着良好的康复预期。住院治疗和门诊药物治疗对于疾病的症状减少与消失是必不可少的,而心理治疗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人际交往,心理创伤的修复和社会适应又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只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作为一个人精神健康的标准,那么很有可能带来新的麻烦,甚至是疾病的反复与加重。温尼科特所提供的这个案例清晰地向我们说明了个现象。文中15岁男孩的精神病症状消失了,甚至在艺术作品上具备了创造力,但个案的养育环境,教育环境还没有能够适应他的需要,男孩的心智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应对这些状况。在离开医院后,又出现了一些症状,还有暴力行为
分类: 儿童心理

       父母吵骂打架对孩子会不会有影响?这个问题我也经常会被一些父母问到,他们会说:我们在孩子面前吵过架,这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或者我们之间动手的时候,被孩子看见了。或者我们当时也没有顾及孩子也在那里,然后就打起来了。

       通过父母们问我的问题,他们在内心里其实已经假定了,父母吵架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其实父母做很多事,对孩子都有影响。父母冷战,孩子的内心里可能也在打鼓,他们之间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他们会离婚吗?

      可是吵架与打架这件事还是有一点不一样。

一、父母之间的小吵

       我先来说说,父母之间的小吵。如果父母偶尔小吵,吵完后还能够和好,甚至通过吵架也解决了一些问题。程度也不那么激烈,父母也都还是一样的爱孩子,也不会把吵架这件事波及到孩子身上。那么对父母之间的小吵,通常不会对孩子有太大的影响。

  &n



(本文来自于《光有爱还不够》读书分享群)

  今天的分享,允许我跑个题吧。昨天我在我儿子班级的家长会上分享《青春前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与亲子沟通》,讲完后有很多感触。同为六年的家长,很少有机会和大家做这样的专业交流,原本计划讲30-40分钟,但最后讲了近一个小时。每个家长都非常认真地听,还有记笔记,拍PPT的,那个时刻我感受到家长多么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啊。
 
  我们要给孩子好的教育,那么我们就要先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在这个年龄他们有怎样的困惑。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到他们。其中,我谈到了一个家长非常关注的话题,就是“手机和游戏”这件事。我想这是目前大部分中国家长苦恼的事情,给孩子手机,
标签:

大连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咨询

分类: 心理咨询理论
    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儿童患者的基本人格与成年人的不同之处,共有五个方面:

    (1)    处于变动状态下的儿童自我;
    (2)    儿童的行动需要:游戏的功能;
    (3)    儿童的依赖状态:父母的角色;
    (4)    儿童的发展过程:成长的需要;
    (5)    对儿童患者的逆反应:治疗师的内在反应。

     今天我们读的这6页主要讲的是第一个不同之处——处于变动状态下的儿童自我。作者提供了一个案例,从三个方面来解释处于变动状态下的儿童自我。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动机能力、忍受痛苦和焦虑的能力、治疗师是恐惧的客体。
案例——5岁半的马克
(节选)
来访原因

      马克因长期的挑衅性打斗和经常的失控行为被送来治疗。马克个头矮小,但是发育
标签:

大连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咨询

沙盘游戏

繁星心理

儿童心理

分类: 青少年心理

青春期父母问答(二)||孩子说TA想要跳楼,是真是假?我该怎么办?

文  丁美玲 

    青春期父母问答是专门为父母开设的一个栏目,我把在咨询中家长常见的困惑慢慢整理一下,在这里做一些简要的回答。

 父母提问:

  &n

标签:

大连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咨询

沙盘游戏

分类: 青少年心理

本文作者:丁美玲

注:本文是繁星心理晨间微课的整理稿,微课原标题是《学习兴趣怎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 

今天我们微课的主题是《学习兴趣怎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十一月份之所以会选择这样

        青春期父母问答是为青春期父母开设的一个栏目,我把在咨询中家长常见的困惑慢慢整理一下,逐渐在这里做一些简单的回答。
       
       家长问:“我的孩子经常说身体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我们也检查不出什么病?他是装病还是真病?”
      
       丁美玲老师答:这是青少年咨询中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父母常常会这样讲:孩子经常会说自己身体有很多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肚子疼,头疼,恶心,干呕,头晕,眼花,胃难受,拉肚子等。父母就会带孩子去医院做各种检查,检查结果常常是没有医学上的病因。一些有经验的内科医生就会建议父母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告诉父母这些疼痛可能是心因性的,所谓的心因性就是这些疼痛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标签:

青少年心理

大连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

心理咨询

分类: 心理咨询理论

很多家长后台私信我,有两类问题我的回答模式是比较固定的。

 

一类是问孩子的情况是不是心理问题,是不是自闭症,或者别的什么什么症。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要先去医院做诊断。

 

医院会通过疾病标准来量化孩子的症状到底可以归属于哪一类。医院的诊断手段比咨询机构要多一些,比如脑电,CT,核磁共振等,如果孩子的问题是脑器质问题引起的,那么就可以排除心因性疾病,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先搞清楚是“实病”,还是”虚病“。

 

当然,在这里用“虚病”来表示心理问题,对于心理问题是不公平的,因为心理问题给人带来的苦恼有时要比生理问题还让人痛苦。之所以用了“虚病”这个词,是想引起家长的重视,找到合适的适合孩子的解决办法。

 

还有一类问题是该怎么解决,怎么帮助孩子发展,缩小差距,消除症状。如果是脑器质问题引起的发育迟缓,自闭症等,干预性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感统训练,还有一些有针对性的行为训练等。现在每个大中城市几乎都有这样

标签:

大连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

心理咨询

分类: 儿童心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