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五台山北10东台与秘密寺

标签:
东台与望海寺秘魔岩与秘密寺碑幢石刻中庵造像明普通宝塔 |
分类: 自驾篇 |
2023年国庆,利用三天假期,再到繁峙,补充一个月前没来得及到的东台、秘密寺、西台、中台,顺便补充代县以前未到古迹。

10曰3日,一路高速过涞源、灵丘。10:10,砂河出高速,直接南上五台山。
正面逆光,牌坊背面。
本如,1961年出家,1978年五台山增戒。1981年五台山东台顶罗延洞闭关,82年开悟,将东台发展起来,同时兼东台和北台两台住持。1997年升座为华严宗第四十代祖师。据称,其连续三天受华严祖师托梦,按祖师的描述,在北京寻到上方山华严洞,发现一尊华严祖师雕像,从而确立上方山华严洞为华严祖庭。


资料:东台顶原有望海楼,供游客和信众观日出而建,后被毁。现楼为1985年本如住持时期,政府支持原址重建。转眼近四十多年了,望海寺似乎还在建设中。
楼前海拔约2781米,正对北向。远处是上山大沟,看不见砂河镇。
碑文为乾隆亲撰,可见望海寺名称的来历:
“御制东台望海寺碑文
慈氏以性海为万法之宗,故息心净行,必穷极海藏,超证圆通,乃为深入佛海。众生缘未成熟,则皆以津筏济度,令到彼岸。学人勤苦精进,以求证入,固瞻望觉海而未测究竟者也。东台之峰与寺,并以望海名。《志》称:东望大海,如波若镜,盖荡云沃日之观境,固然已。朕命修葺此寺,因思即境征名,是世谛,非义谛也。夫佛说国土,如恒河沙,皆依华藏世界。海住国土无量,海益无量。今踞一峰之顶,瞻望一隅,遂以是为大观,而即藉以表佛刹之号乎?象教流人震旦,缘盛于东。东台那罗延窟,《经》云:是菩萨住处,天龙八部,围绕供养,则海会即在山中。瞻谒曼殊者,但当于此寻源,东海沧溟,犹堕见网。昔圣祖(康熙)驻跸兹山,诸寺皆降御笔,而兹寺独颜以般若,原可循本而悟真诠矣。
下有块小碑:
“……四川遂宁(?)县圣寿寺口尧叩化……光绪三十四(1908)年七月十五口,募化五台顶口口碑五面,石香口七个,募化口方叩立,同种善(?)根。
下得台来,东侧四座高大的菩萨金像立于露天,还没能力建这么高大的殿宇吧。
不觉间,天气转阴了。探出墙头下望,山脊南下,小道清晰,在前面山头右转,这是大朝台的主要路线。
看东侧山景,出牌坊视野最好。按地图,东沟可直通茨沟岭、神堂堡。
15:30,岩头村前,一桥向东跨河,驶入深谷。
这是一个神秘的山谷,山顶绝壁,便是秘魔岩。岩脚有龙洞,相传为文殊菩萨指令五百神龙洞中潜修之所。传说,五台山最早叫五峰山,五峰高耸入云,气候恶劣,文殊用计将龙宫的歇龙石“借”来,五台山变成清凉世界。龙子布雨回宫,发现歇龙石不见了,大怒,率五百恶龙前来讨要,将五峰夷为平台。文殊将恶龙引到秘魔岩,两岩合并,只留一条窄缝,五百恶龙被封洞中。


岩下建有密魔寺,又称秘密寺。据载:秘魔岩创建于北齐,原名秘嬷岩,比丘尼法秘居此五十年,世人称其“秘嬷”。后演变为“秘魔”、“秘密”二字。唐代高僧木叉和尚将此辟为远近闻名的禅宗道场,金朝以前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属西台外九寺之一。
15:36,秘密寺山门,海拔1520米。建在缓坡中间平台上,坐东朝西。
全景。两侧配殿,为新建二层。
殿前南碑。碑首镂空,额“皇帝万岁”,石质与碑身不同,可能是明代。
“重修秘魔岩禅林碑记
五台山之秘魔岩,相传文殊大士受记五百神龙潜修之所。唐时马祖下永泰禅师法嗣居此,口口口口人,时人称为秘魔岩和尚,手持木叉,每见僧来礼拜,即叉却颈曰:那(哪)个魔口教汝出家?那(哪)个魔口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速道!……国朝顺治年间,……。
“秘魔岩秘密寺常住界址:
东至龙洞顶,南至三道红砂岭(维屏山)深沟口,西至岩头白衣庵,北至三道红砂岭。
本山护法功德主芳名列左,布施地土口房附列于后:
皇清诰封光禄大夫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余公讳应魁,诰封一品夫人许氏,诰封一品夫人吴氏;诰封光禄大夫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余公讳三汲,诰封一品夫人罗氏。计开:
聂营村(代县)下院一所,东至街,南至西庙,西至道,北至后街。大街南院住房一所,东至街,南至碧山寺房,西至口口成,北至大街。堡内房地一块,稻地伍拾亩,粮粳米;旱地壹顷壹拾亩,粮粟米。峨口水地肆拾玖亩伍分,又园场地玖亩伍分,民粮。代州下院壹所,坐落赵家庵白衣庵。已上合府施。
常住后,置稻地壹拾玖亩玖分,粮粳米;旱地伍拾捌亩柒分,房地壹亩。土岭庄(田)一所,粮子粒。刘家坪(南沟)山庄二所,东至王笺岭,南至弘河,西至柴树岩,北至河。杨滩内有口口口,刘家坪一半。
众檀越芳名列左:
高平县信士高云龙施银伍拾两,高平县信士李兴茂李兴盛施银叁拾两,长口(治)县信士赵邦儒施银叁两,泽州大阳镇信士徐嘉才施银拾两,兖州府信士李成瑾朱才施银拾两,三原县(陕西)信士高弘施银拾两,开封府会首…,枣强县王均集…,怀任(仁)县…,苏州杭州…,汾州府…,曹州高庄…,高平县…,汾阳县…,天津卫…,固安县…。
护法居士段广忠,募缘比丘道恒。
康熙叁拾叁(1694)年夏五月吉旦,住持道雷立。代州口口镌石”。
“装罗汉圣像功德记并颂
装罗汉,成罗汉,天下记俞弥陀之故,专刻雕彩画灵山记莂(?)。今尚俨口口而功圆愿满、应须著名流芳,原夫我佛垂慈,嘱累十六大阿罗汉护持正法,为溥利人天,获无量福果报应。然口不口哉,故僧伽蓝中,不可无尊者而镇焉。次续慈氏大士(弥勒菩萨),逮我初祖菩提达摩,今人称之为十八应真者。秘密寺昔光明殿供奉文殊大士,向缺两配十八应真,暨护法伽蓝,口于康熙辛卯(五十年,1711)岁,住持慧云禅宿发弘誓愿,缔造尊者圣像。口静口口口上座与本寺天来禅宿,偕徒口南禅宗,发口同愿,历本州邑村落乡市,仅缔功收德之一二耳。次走京师,缘募阛阓相将一载,始装脱口胎像二十,殚口口因缘之不遇者,缔造之维难也。幸本山主菩萨顶乃当今上封受职清修禅师,鼎翁大提台下辖朝觐,目击之口慨然曰:若等弘于愿而绌于力,谁非佛弟子者?吾当力任之,与夫安藏金口庄严。口大提台捐俸,口差监装执事口口成功,用是应福储庥、护国祐民者耶。余于癸巳(1713)岁口口游口抵寺,礼空王座,瞻叩尊者圣像,巍巍壮丽。口请教说其事,详其口矣。甲午(1714)岁,荷蒙口大提台弘护阅藏体口灵秘,是峕住持口台禅宗偕阖口口口,转议砻石中,口口口撰文纪口口口壹碑于口口口万年焉。余口不文持爰……。
敕封清修禅师提督五台山……,
钦命口虎川……,
诰封一品夫人马……,
奉直大夫知代州事滕天宪,建功即同知代州事孙来凤,抚标左营……。
文林郎知繁峙县事齐士琬,原任老营儒学……。
门扇雕刻图案独特,能到民国、清代?特别是门上隔板,保留着清晰的佛教故事彩画。
当心间三幅,为文殊故事。中幅:描绘文殊与龙王。文殊坐于莲台,两侧为善财、龙女,台下青狮;台前龙王执珪两列,左三右四。
南(右)幅:描绘文殊化身贫女乞斋。妇人(文殊)怀抱一童(龙女)、手牵一童(善财),后跟一狗(青狮),向饭店乞食。右衬山川人物,云上映文殊、善财、龙女、青狮。
北次间三幅。两侧续绘四门出游。南幅:城门写有“南门病”,一男子病坐石上。北幅:城门写有“北门死”,一尸横在路边,旁有两犬。
秘密寺周围原有三十二庵,所以秘密寺又称大寺。现只剩龙洞、中庵、西庵了。西庵新恢复,没有古迹。
碑为民国印光大师所撰,额“弥陀接引”。碑文:
“五台山秘魔岩中庵石窟接引佛装金记
五台为文殊菩萨与万菩萨历劫常住之圣道场地,《华严经》名为清凉山。盖即此凡圣同居之地,在菩萨分上论,即是常寂光净土,圆离一切烦惑热恼,究竟清凉也。秘魔岩秘密寺,乃木杈和尚以木杈直示祖师西来意处。凡闻名者,无不生景仰冀慕之心,况身历其境者乎。去寺不远,曰中庵,傍岩建立。其岩高数十丈,其岩窟颇宽大高深,就中塑一接引佛像,高二丈余,极其圆满庄严,盖欲来者同礼慈容,同念圣号,临终同蒙接引往生西方耳。思泰大师(?)未出家前,至此礼佛,发愿为佛装金,后出家受具,遂募诸善信,以了此愿,共用银二百余元,祈予略将生佛同异之致、弥陀普度之慈,为之发挥,以示来者。窃惟吾人一念心体,与佛无异,由迷而未悟,故其心相,则天渊悬殊也。然相虽悬殊,体仍无异,如太虚空,虚明洞彻,了无滞碍,由云雾尘霾故,便成晦塞昏浊之相。须知即此正晦塞昏浊之时,其虚明洞彻之体,仍复如故。是以诸佛悯众生,具此真如佛性,由迷背故,反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因兹多方引导,令其返本还元。求其下手易而成功高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以众生信愿持名,感弥陀慈悲摄受,故无论上中下根,同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校比仗自力断尽烦惑,方了生死者,不可同年而语矣。以故佛为众生现种种身,以作得度因缘。须知,此像即佛真身,以众生机劣,见之为像。以佛而论,则身土不二,理智一如,何一法非佛真身,而况此万德庄严之妙像乎。蒲衣童子云:此山一草一木,皆具文殊智慧德相。岂此佛像不具如来智慧德相乎?但以众生机劣,应以像身得度,特现像身而为说法耳。果能深信此理,不但此像即是真佛,而六道一切众生,一一皆是真佛。当悯其愚迷,多方开导,俾其同念佛名,同生佛国,待其见佛闻法,证无生忍时,方知自己本来是佛,今始亲证。彼以强陵弱,杀彼之身,悦我之口,及互相竞争,杀人盈城盈野,不但不生痛伤,而且以为得意者,其迷背罪过,无可为喻,其将来受苦,亦无有极思之诚,可畏也。故谨以此理为全体是佛,而彻底迷背者,告冀其立即醒悟,勿负如来现身接引之慈,则国家幸甚,众生幸甚。功德芳名刻于其后,以垂永久。
中华民国十四(1925)年岁次乙丑仲秋谷旦。
莲座东侧有摩崖碑刻,光线昏暗,多字难辨:
“五台山秘魔(下“女”)岩中庵金佛盖楼碑记(插记:右计离寺东南土岭庄一所,南至清凉桥,北至华藏河口口)。
盖闻,清凉山上乃十口口口之道场,是五百龙神之所在,岩崖削壁,林木森然,实口口幽绝之处也。口口口其间,有秘口之中壁,上有金峰老祖之像,不知其兴于何时矣。于今圣朝弘治年间(1488—1505),南京奉(凤)阳府口求县口口寺口僧贤澍到境口见,重口造像一十五尊,修楼一所,上供佛像,下安千日之愿,口口口口。正德年间,又造石佛一尊,身高丈六,未及周隆口口口口系交城县赵氏之子,舍家离俗,闻知口口贤澍拜为师,习学参禅募道念佛。因师圣事未周,弟子口口口心而口口口众,金佛盖阁以成,粧化(8字)其间,上祝延(插记:计开西山板峪庄一处,周围地土叁顷有余)圣寿,下祈黎民安乐。今有良昭,其师之功口口大矣,乃命工而口口,广集众人之名,仍祈文以记之,为口后之不朽云耳。
本山耆旧道隆……住持德珍……。
中庵守山……功德主……各村施银……。
透过菱形窗格,可见楼外东侧摩崖碑刻,额“碑记”,碑文:
“五台山秘魔岩静室大中庵金妆接引佛诸上善人各省不等,实列于后。计开:
山西……;顺天府……;河南府……;大明(名)府……。
按楼内碑文,这些造像也是明弘治年间贤澍和尚所刻,为释儒道三教合一。
查得:上三尊为另一道士同时所刻,本为玉皇大帝及两尊神像,头部被盗。84年修复时改塑佛像。
后部残,剩余文字:“……祐(当为北宋元祐)二(1087)年口院主道,三年至五年(4字)矣。师兴龙既蒙奏赐紫衣,度门人五员。至绍圣二(1095)年五内(4字)千间口地煨烬,唯有大藏经(8字)非人口也。有一日口完,师曰:有中殿口口敢当口自募化于外,师可口口于内。至绍圣三(1096)年”。

宋代,难得!后两面:
“春末下平,先口洪采(?)架殿口木叠于内宫,五百口龛之四壁,释迦一,会(绘)摩利支(天)、如意轮(观音)、甘露王(如来)三大圣,次镇后门。柛(神)功对口,首尾七年,百工万毕也,约费价钱壹万贯。大师,吾门之襟袖,口无政事,则财用不足也。政事修崇,衡出乎类而拔乎萃,故足可谓也矣。俗岁五十有八,僧夏二十五年,遗骨附门,人宗圆升。
徒众(4人),前寺(3人),讲经论(2人),修后殿功德(2人)。
勾当寺主赐紫绍来,寺典座绍丕,庄典座(3人),进状取随(出)赐紫僧(7人)。
另根,“预修广云塔铭”,下刻“佛顶尊神陀罗尼真言曰:……”。
“门弟子僧(11人)。在院口宿长老讲经论三门(?)功德主僧永存、僧宗平,讲经论赐紫三门功德主僧永姜,讲经论赐紫僧永姜,讲经论口会首赐紫僧宗才、僧广太,讲经论僧广庆、僧宗英……,口口阁功德主僧广常、僧宗整,西阁功德主僧广升,东阁主僧洪明,正庄典座僧…,庄典座僧…。
见(现)管勾秘密寺都功德主僧广云建立。石匠解诚并义男刊”。
返回寺南出口,看看碑。
“邑侯何公功德碑记
邑侯何公功德内附因秀惟乐功德碑记
公姓何氏,讳才价,字介人,安徽省籍,赐进士出身,知繁峙事,德治精详,人民爱戴。县治南有寺,名曰秘密,诸山来朝,殿宇巍峨,诚胜境也。公因事务路经此寺,徘徊口之,不能去云。入其寺,因秀、惟乐二僧拜谒。公慕其法戒清严,望而生敬,奈贫寒之形,不堪言状,问其故。二僧痛陈受困之由:全寺僧徒惟赖口(刘)家坪庄度日,先师因偿宿债,特此产出质于陈、刘二姓,寺不食租业经多年,以故贫寒至此。公闻此言,恻隐之心悠然而动,遂谓二僧曰:当设法维持,请勿忧。二僧会公意,即举陈刘质产事,呈明县署。公本欲普济众僧人,又恐陈刘吃亏,于是经权互用,断令陈刘再食租五年,声明未呈控前之租作为交利,呈控后五年之租作为还本,本利两清,此产归原主。两造感恩,立合同为证。嗣后,刘家坪庄为寺内恒产,不得轻为动用。秘密寺之复兴,其在斯乎。窃思,寺无二僧,何公无所施其仁。县非何公,二僧亦不能尽其力。二僧与何公相遇,乃能成此善举。凡寺僧含哺鼓腹之年,何莫非戴德铭恩之日也。饮水思源,略举颠末,以志不朽。
前清廪生孝廉方正宫桂[香覃](tán,平型关贞节碑侧题有此人)谨撰,峨口镇白云寺比丘煜郎敬书。
周息人:怡禅师、侯清邦、杨成林。
秘密寺匆匆一游,离开时看路边墓塔。
简介多个错误。一是三层塔檐,应是八角三层。
二是应称普通塔,是法号为自然的和尚个人墓塔,而非公墓。塔铭虽有缺损,但记载清楚,几处石斑处可能原本就无字。
“秘魔岩秘密寺修建普通宝塔碑词记
夫释迦世尊为三界之主,尚掩双林。夫子为六国之师,犹归泉路。堪叹古圣今贤,难免出生入死者矣。兹者教末圆葬,特为圆寂亲教师长存公自然和尚,本贯沙口口北胡氏子,幼离俗舍往,诣本境佛宿山(山阴县)瑞云寺礼师为范,早脱巾瓶侍立。密游山野,参禅学道,志慕无为数十余载,尔时更叹生死事大,方移五峰山西台下秘魔岩。方见此山乃古圣修真之所,是衲子泯迹之处,是时休心栖止。又经数载,悟明本地,往诣省下狼虎山(太原西?)口室口口真老人处,印证工夫。呈似谛当(恰当),师见欣喜,随付袈裟、拂子、手卷,直至龙天(天龙八部)拥出,方可接物利生。仍居秘密(寺)。后见此山圣像尽行颓毁,殿阁俱已凋零,有师恭持短疏,偏叩诸方缁素男女,乞丐资帛,重修殿像,复整山门。接续徒子门人数十余众,迎送十方往来圣贤,岁久宏深,至今不缺。忽尔被师大命俄迁,临终而逝。予下自忖,抛离业纲,割辞亲礼,师为范。垂慈训诲,粉骨碎身,难以酬报。今者遇徒圆感所发虔恳之心,特报师恩,专心为众,竭立尽心,诱化诸方男女,方建普通宝塔。今已周圆,承仗口口,谶百劫之僭,增无碍之慧。普愿山门有庆,僧行谐和。人人悟毗卢法界,各各入普贤口行门。伏愿合山大众、大小僧伽,修行有分,进道无魔,尽此报身。不求天上人间,惟愿往生净土,速成无上菩提。愿与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愿我师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生彼国已,满诸大愿。口足菩萨口口诸众生,皆成佛道。未后口口普报,三有均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称普通塔,塔身塔座并不普通。关键是怎么区分塔身与塔座?
应以砖浮雕图下沿为界。因为其下一圈为砖雕勾栏,代表常见的平座。栏杆为葫芦状,转角雕力士。
最与众不同的是塔身底层的一圈砖浮雕图。
县城古迹不多。明早爬西台、中台。
前一篇:2023五台山北9平型关
后一篇:2023五台山北11徒步西台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