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五台山北7茨沟营与韩庄长城

标签:
竹帛口茨沟营真保镇内长城韩庄长城茨字号敌楼 |
分类: 自驾篇 |
离开岩山寺,沿G108国道南去,过平型关收费站10元。
先去茨沟营,返程再进韩庄。
探茨沟营,得先提明万历年间彩折《边城御虏图说》,其中有茨沟营的记载和绘图:
“茨沟营,嘉靖叁拾叁(1554)年建,设主兵壹千名,守备中军(五品)、左右千总官各壹员,在易州监督衙门按月俱支折色。万历元(1573)年,题奉钦限修完茨字叁拾陆号、叁拾柒号台,贰座,改设参将(三四品)壹员。万历肆(1576)年,新建堡城壹座,周围贰百叁丈,高贰丈不等。东至牛邦口,西至茨沟岭,南至夹耳安(鞍),北至竹帛口,极冲,外通平刑(型)关肆拾里,向无虏犯,今有壹墙,堪以御虏。如所属隘口有警,参将提兵策应”。
图中还绘有内外城,内城当为官署,城门向西,而外城城门向东。
门额字迹完好,可惜昏暗,边角拍不清楚:
查得关帝庙内存碑:
“新建楼阁碑记
关圣之崇祀遍天下矣,惟边城则崇祀最尊,有恢宏其殿宇而庄严庙貌、奉为香火者,比比是也。茨沟何地也?前后左右环列以山,城以内外合泒而流,军民杂处,特一偏隅耳。万历初(1573)年,始建城墙楼台及修盖衙宇,改茨沟村为茨沟营,设官募士,统辖龙固二关地方,予初临兹土,礼谒关圣,乃知殿宇设于城之东门上,借城为址,规模狭隘,堂内仅容数人,檐外逼接墙垣,愕然曰:是可以称大圣之居乎?故命旗鼓官别卜大地为改奉计,而地卒不可得。说者谓:圣像之设于斯也四十年,所兴其小不可得地奚,若仍旧贯之为便。予然其说,及覆思之终不安其说。遂命旗鼓官,相度本殿之前接其滴水,从空中建一小阁,较前稍觉阔充,祭祷亦觉方便,悬匾勒石记其盛,挂袍东带,尊其瞻视,庙貌至此焕然一新。圣安其神,神安其位,而泽民福国,岂曰小补哉?仰圣之灵,永卫斯城,予之愿毕,庶无憾于去后云。谨识。
天启三(1623)年岁次癸亥菊月朔日吉旦,钦差分守龙固二关参将河东仇时明立。
西沟乱石翻滚,好在不远有路牌,北指“烽火台、菩提洞”。
东侧墙上看敌楼,东北角相对完好,还存一个楼顶水槽。
民居东侧,城墙隆起如台,估计这就是《图说》中的茨字三十六号台。
海拔约982米,看简介。
茨沟营是省保,这里2019年纳入第八批国保。有关数据:
“总长度约2479米,城墙随蜿蜒起伏的山势修筑,墙高约6.6米,顶宽3.6米。敌台盖正四棱台形,底部石条砌筑,上部条砖砌筑;基部为实体,与城墙相连。墙以上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璇(券)暗室,中有一天井与上层通。上层有射击口和守望用的垛口”。


《边城御虏图说》载:“竹帛口:嘉靖叁拾叁(1554)年建立,低小边城,贰百柒拾丈陆尺。万历元(1573)年,题奉钦限修完茨字贰拾贰号、贰拾叁号、贰拾肆号、贰拾伍号、贰拾陆号、贰拾柒号、贰拾捌号、贰拾玖号、叁拾号、叁拾壹号、叁拾贰号、叁拾叁号、叁拾肆号台,拾叁座。至叁(1575)年,题奉钦限用大石增修上等墙伍拾丈壹尺,高贰丈伍尺;创修中等墙壹百陆拾贰丈伍尺,高贰丈;增修下等墙伍拾捌丈,高壹丈伍尺。共墙贰百柒拾丈陆尺。守口茨沟营主兵陆拾伍名,设守口官壹员住守。月粮前已开载。防秋客兵壹百伍拾伍名,在阜平县仓本折兼支。东至鹚沟,西至撅水平,南至茨沟营,北至平刑关,极冲,外通平刑关贰拾里,向无虏犯,今有台墙,堪以御虏”。
回走不远,有台阶可上城墙。
23、22敌楼,只剩台而无楼了。
城墙终点。23号台上来约15分钟,海拔约1252米。
山头是茨字29号台吗?咋没有规整的条石基座?两侧很陡,只能爬过去。
西南山脊参差陡峭,残存墙体单薄。这可能是《图说》中的“增修下等墙伍拾捌丈,高壹丈伍尺”。
南部山头西侧的条石基座,就当茨字30号台吧。
怎么看待茨字号长城?查看地图中茨沟营、牛帮口长城、韩庄长城以及平型关的位置,就会发现:牛帮口至平型关之间的两县界山(镢柄山)以山为险,并没有构建城墙。而单从镢柄山西南一支脊南伸出韩庄段长城,与茨沟营共同承担起对西侧五台山的防护。
那么,如果说茨字号长城与平型关、雁门关等都是内长城、组成第二道防线的话,那么韩庄长城、茨沟营与南侧的长城岭、龙泉关等则为第三道防线,针对五台山一线。而韩庄长城是第三道防线的起点,茨沟营既是枢纽,又是“司令部”。


《图说》说在黄石堂口:“黄石堂口,嘉靖叁拾捌(1559)年建立,边城壹拾壹丈贰尺。万历元(1573)年,题奉钦限修完茨字叁拾伍号台,壹座。至叁(1575)年,题奉钦限用大石增修中等墙壹拾壹丈贰尺,高贰丈。守口主兵贰拾贰名,设守口官壹员……。东至扒背石,西至高石堂,南至龙泉关,北至长城岭,稍缓,外通五台县柒拾里……又歪头山……”。
仍回砂河镇住宿。计划明天先看岩山寺,后过平型关回京。
前一篇:2023五台山北6三圣寺
后一篇:2023五台山北8岩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