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节南游10岳阳楼到黄鹤楼

标签:
岳阳楼武汉老街辛亥革命旧址黄鹤楼长江夜景 |
分类: 自驾篇 |
一早过10,天暖和起来。8:35,车停岳阳楼北停车场,2585公里,10元。
北侧双公祠。双公是范仲淹、滕宗谅(字子京),两人是好友。
历史上,岳阳楼屡建屡毁。现楼为光绪六(1880)年移址重建,民国二十一(1932)年至二十三(1934)年大修,1983年落架大修。
楼以文名,文以楼传,岳阳楼每次修葺,都留下一篇或多篇楼记。其中民国二十三(1934)年2月17日岳阳楼重修完工,于右任作《重修岳阳楼记》:
“岳阳楼其先名为南楼,传为鲁肃阅兵之所。嗣唐张说守是邦,极一时文宴之盛,而楼之名乃渐著于世。自有斯楼,以迄于今,阅千数百年。历世兴亡之迹,有与陵谷共迁,飘风偕逝,而邈无识者,以视斯楼何其幸也。楼揽洞庭之盛,极游览之娱,范仲淹氏之记,已与之为不朽。夫胜景之于人无私也,贤者因而彰之,以蕲与人同其乐,推之饥溺犹已,固不仅于楼之兴废,致其汲汲也。湘主席何芸樵(何键)暨岳阳警备司令段楚尚,以疆理之暇,一举措而楼之废者起、腐者新,是可以觇治化而垂无穷矣。予乐之为记其概于石,以知与者于世,固无所不至其力,而湘人士之勇于赴功,为尤不可及也。
西侧便是洞庭湖,也是湘江,古称云梦泽,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逆光,只能侧拍岳阳楼。北侧三醉亭,南侧仙梅亭。
岳阳楼不高,仅三层,逐层内收,第三层无廊,室内开窗眺望。
简介:岳阳楼完整保持光绪六(1880)年建筑形制,通高19.42米,面宽17.24米,进深14.54米。纯木结构,由四根直径46厘米楠木金柱、12根廊柱和20根檐柱支撑。独特的是盔式屋顶,国内独一无二。


三醉亭前有一尊三足铸铁香炉。铭文:“孚佑帝君(吕洞宾)祠”,“共赖神庥永垂千古”,“光绪癸卯(1903年)七月,汉阳铁厂造”,“钦命太子少保头品顶戴、督众湖北汉阳铁厂、前工部左侍郎盛(宣怀)饬厂建造捐助”。
两只消防铁桶,铭文:“淳祐伍(1245)年拾贰月吉日,孟府(孟珙)十位铸到铁捎,一样贰只,各重壹仟斤”。
乾隆八年,岳州知府黄凝道对岳阳楼进行小修,遣使去京请当时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岳阳楼记》,想是原版复制,个别字与今文不同:
“庆历四(1044)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余作文以记之。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浑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都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1046)年九月十五日”。


有《重修小乔墓铭记》:
“一九九二年,岁在壬申,市守诸君、社会贤达,拨捐巨款,扩建岳阳楼景区,爰迁小乔墓至楼之东北隅。临洞庭水,倚天下楼,依广丰仓旧址,位九华山脉流,占地1400平方米。复其旧观,增其旧制。墓庐廊馆,修葺一新。诗联书画,文物斐然。景观自成一体,堪称岳阳景点之独具风采者也。
小乔墓于明代已载方志。隆庆岳州府志名之曰二桥墓,志云:汉太尉桥玄二女并通春秋,一适周瑜,一适孙策。相传死葬于岳州广丰仓内。窃意世无姊妹合葬者,且瑜妻从镇巴丘,死而葬焉。若策妻则万无是理矣。明一统志、乾隆岳州府志、巴陵县志皆有此记载。唯巴陵县志有:瑜所镇之巴丘为庐陵郡(江西)巴丘县一说,然按三国志裴松之注云:瑜欲取蜀,还江陵治严,所卒之处,应在今之巴陵,与前所镇巴丘名同而处异也。是以小乔墓地于此,已无疑义矣。嘉庆二(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其墓,小乔墓庐碑石尚在。其后沧桑多故,墓庐已毁,墓地无存。今逢岳市开放,又喜重修,亦盛世之佳话也。
嗟乎!古之丽人多矣,独小乔历千载而流芳后世者,何哉?或曰:周瑜,人杰也,妻以夫荣故也。然古之英雄豪杰,何止周郎耶?或曰:(苏轼)小乔初嫁之词,杜牧铜雀春深之诗,罗贯中因史演义,有口成诵,千古名扬,人以文传也。其信然耶。然则,岳阳楼以范记传,而小乔墓又以诸子之诗文传,亦岳阳文史之光也。铭曰:
小院东侧新建小庙中有小乔像,北侧便是小乔墓。
正对小庙代表东吴鲁肃的点将台遗址,锁着。
回望岳阳楼,露出盔顶,门洞上刻“岳阳门”三字。两侧小字款识:“乾隆丁卯(1747)年嘉平月知岳州府事黄凝道重修”;“道光庚子(1840)年清和月知岳州府事耿自检重修”。
还有一件X形大铁件,两端燕尾形,尾尖相距1.86米,中间及一侧留有圆孔。浑身黑褐色,风吹浪打出不少窝痕。
资料:又称铁械、铁砘。北宋《岳阳风土记》已将其视为古物;明代张元忭《巴陵游览记》云为晋伐吴时“吴人以铁锁横截之,此殆植标系锁之具”;光绪《巴陵县志》称铁枷原有五枚。今存三。
堤下南行,1962年增建的怀甫亭,朱德题匾,纪念杜甫。
杜甫最后两年是在湖南度过的。大历三(768)年冬,杜甫自江陵(荆州)乘船到岳阳,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感慨自己漂泊无定,写下《登岳阳楼》。四(769)年正月,春寒料峭,乘船进湘江,到潭州(长沙)。春末再往衡州(衡阳),后辗转潭州、耒阳、潭州间。大历五(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10:30,出岳阳楼景区。10:40,冷水铺上高速,2597公里。北上武汉有三条高速,选择京港澳。
按孩子计划,下午转黄鹤楼,顺道打卡昙华林、户部巷老街。
昙华林是横贯武昌古城北部的一条老街,曾设州学、军营等,毁于太平天国战争。1861年汉口开埠后,多国传教士在此传教,形成中西文化交汇区,众多名人政要先后在这一带建公馆别墅,近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

博物院坐北朝南,位于蛇山、阅马场之间,前身是清代湖北咨议局,辛亥革命改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作为湖北咨议局,始建于清宣统元(1909)年,宣统二(1910)年建成。南侧铁栅矮墙,中间铁栅门。两侧各一座四坡尖顶门房。
宣统三(1911,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11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以共和政体建设民国”,260多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因此这里被尊为民国之门,武昌被誉为首义之区,悬挂象征革命铁血主义的十八星旗。免费参观。


全景,两侧配楼。整体轴线分明,结构对称。
主楼按照武昌起义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场景布置。1911年10月25日都督府设置军令、参谋、军务、内务、外交、理财、交通、司法、编制九部。
北侧会议厅,原咨议局议事堂。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邀请议员等士绅,商议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强推原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
咨议局是清政府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经出洋考察,1908年,清廷预备“仿行宪政”,谕令各省筹办咨议局。1909年经各厅州县初选,各府直隶州复选,共选出议员83名。由于清廷顽固坚持“皇族内阁”,部分议员对立宪幻灭,转向革命。
1912年红十字会竖立在夏阳阵亡将士墓前的“国殇”碑,原在汉阳凤凰山。“十”下刻“国殇”,为国民党元老程潜题书,两侧刻“中华民国”、“元年增筑”。
尽管阳夏战斗惨烈,武昌起义震动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台上先是鹅池,山脊上部为白云阁,西侧(左)稍远才是黄鹤楼。
亭中置有石案石凳石砚。相传,李白到黄鹤楼诗兴大发,正欲题诗,看见崔浩的所题《黄鹤楼》,一时无词,乃搁笔感叹。李白的几首黄鹤楼诗也有名。
对面刻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山脊有座青铜葫芦刹,称宝铜顶。这是清同治七(1868)年所建黄鹤楼的宝顶,中空,高3.4米,底径1.8米,壁厚4厘米,重约2吨。宝顶分为三部分,上端宝瓶攒尖,中为葫芦,底部莲花宝座。
西侧便是1981年10月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的新黄鹤楼。以同治楼样式为蓝本,钢筋混凝土结构,通高51.4米,略低于新建的滕王阁(57.5米),但地处山脊,显得更为高大。
一层大厅,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画中黄鹤楼三层,同治楼样式。
兴冲冲先到二层外廊看蛇山,角度低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也有文,留有唐代阎伯理的《黄鹤楼记》: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三国蜀将)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晋代),迹存述异(南朝)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闼(门)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赖乡(河南鹿邑)九柱(曾有老子祠)、东阳(浙江金华)八咏(南齐沈约建),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到任)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垒垒。王室载怀,思仲宣(汉文学家王粲)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曾见驾鹤仙人)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执笔),纪兹贞石。
登上五层,回廊漫步,极目楚天舒,不愧是大武汉。
脚下是京广铁路,中国最重要的南北大动脉,绕蛇山南转。
京广铁路由江北的京汉铁路和江南的粤汉铁路组成。早期的京汉铁路北起卢沟桥,南至汉口,光绪二十三(1897)年始建,光绪三十二(1906)年通车。粤汉铁路北起武昌徐家棚,南至广州黄沙,光绪二十六(1900)年始建,民国二十五(1936)年通车。


西侧武汉长江大桥,公路南来走上层,铁路北去走下层。
胜像宝塔,俗称白塔、孔明灯。高9.36米,座宽5.68米,稳重端庄,是武汉现存唯一一座喇嘛式白塔。
元至正三(1343)年,由威顺王宽彻普化(宽彻不花)的太子所建,原在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修建大桥时,拆迁至铁路跨线桥旁,1984年迁公园西门入口处,也是黄鹤楼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


岳飞雕像。
岳飞一生戎马倥偬,在鄂州(武昌)屯兵时间最长,达七年之久,留有《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满江红·怒发冲冠》地点有争议)。他四次北伐,都以鄂州作为基地。遇害平反后,追谥武穆,鄂州建忠烈庙;追封鄂王,改鄂王庙。元代拆毁,明代重建。

北侧为1937年所建岳飞亭。当时正值卢沟桥事变后,清理倾圮的岳王庙时,发现一块明代镌刻岳武穆遗像石碑,特建此亭存碑。
亭额:“岳武穆遗像亭。民国廿六(1937)年七月,孔庚敬题”。
明碑隔着玻璃,拍不清楚。可见下部为明代线刻的岳飞半身像。
上部文字:“岳武穆王遗像。
于赫维王,英风万古。穆穆其文,桓桓其武。壮志吞胡,精忠报主。肃瞻遗像,如熊如虎。浩气堂堂,八荒按堵。翊我邦家,有秩斯祜。
户部巷,清代因东临藩署而得名。藩署又称藩台衙门,为京城户部驻省机构,负责户籍钱粮、民事财政。
下至江边,长江东来、大桥西去,还是主席《水调歌头·游泳》有气魄: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江汉关,即汉口海关,成立于清咸丰十一(1861)年,与上海江海关、广州粤海关、天津津海关并称为近代中国四大海关。
这里是英租界的东南角,伫立着收回英租界雕像。
前一篇:2023春节南游9庐山3及石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