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节南游11湖北省博物馆(上)

标签: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国宝重器东周礼乐古楚图腾 |
分类: 自驾篇 |
迎面就是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展。
第一部分,敬天崇祖。
曾侯乙作为一国之君,祭祀、宴飨等仪式是他最神圣、最重要的活动。礼器的数量、形制和组合反映等级与权力,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技术。
上部九鼎,平底束腰,周边4只弓状龙,上部两耳弧形外撇,下有3个兽蹄足,称升鼎。出土时,鼎沿口有用竹篾制成的鼎盖,已朽。其中七件内存有牛、羊、猪、鱼、鸡等动物骨骼,称为鼎实。
出土两件铜镬(huò)鼎,配有鼎钩。镬鼎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煮牲肉的鼎。本件出土时口沿上有竹篾片编制的鼎盖,已朽,腹底有烟炱痕迹。鼎钩挂于鼎耳。鼎腹内壁与鼎钩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镶嵌纹饰铜盥缶,用于储水,纹饰镶嵌绿松石,多已脱落。
铸镶红铜纹饰盥缶。共出土四件盥缶,大小轻重略同,但器表纹饰有别。
牺牲与粢(zi)盛,祭祀时需要奉献祭品。用于祭祀的动物叫做牺牲,饭食称作粢盛。鼎用于烹煮牛羊等牲肉,簋、簠(fu)用来盛放黍稻等粮食,豆用来盛放酱菜。
曾侯乙墓出土了牛形钮、三环钮、四环钮三种盖鼎,主要用于盛放配有调味品的牲肉。出土时鼎内存有牛、猪、雁骨等。
两排小型三足青铜器。其中,上排9件小铜鬲,出土时两件铜匕置于两件铜鬲沿处。鬲匕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铜甗(yn),蒸饭器,在祭祀或宴飨时蒸煮食物。上部分盛放食物称甑(zèng),下部煮水为鬲,甑底开有箅(bì)孔通蒸汽。
“酒以成礼”,酒有致幻作用,被视为沟通人与神的媒介,在祭祀中发挥重要作用。曾侯乙墓出土的酒器采用了当时最先进铸造工艺,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巅峰之作。
铜鉴缶,由方鉴、方缶两部分组成,缶置于鉴内,合为一整体。放置时,方鉴底部有一个活动倒栓,插入自动落下,固定方缶。鉴底由四个兽足承托。鉴、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更为惊艳的是曾侯乙尊盘,鬼斧神工,玲珑剔透,精巧华丽。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相互盘旋环绕,宛如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同样以镂空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龙。


铜炭炉、铜箕、铜漏铲,出土时与镬鼎摆放在一起,箕和漏铲置于炭炉内。
曾侯乙墓也有非青铜礼器。
第二部分:金声玉振。
音乐是周代贵族必备的修养。曾侯乙拥有规模宏伟的乐器组合,在祭祀、宴飨场合与其他礼器配合使用,彰显他的等级、权力。
鼎制、悬制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悬制,周礼赋予钟、磬深刻内涵,对悬挂规模和陈设方位有详致的规定,《周礼·春官·小胥》“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宫悬为四面悬挂,轩悬为三面悬挂,判悬两面悬挂,特悬单面悬挂。
不懂音乐,抄录简介:长钟架长748、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高273厘米。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总重约5000公斤。
全套编钟由制式不同的多套编钟组成,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体用浑铸、分铸法铸成,并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技术和工艺,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
每件钟均具备“一钟双音”的声学特征。全套编钟音域宽广,十二律齐备。
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以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
每件、每个部位都是那么精致,难以描述。
彩漆撞木,用于击奏下层大钟,激发整个钟体共振,得到理想的音响效果。
建鼓因鼓之贯柱而得名,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本件是最早出土的实物。
曾侯乙的乐队乐器丰富,连创考古之最。
彩漆竹篪(chí),由竹管制成。与笛不同的是,它两端封闭,管身的吹孔、出音孔与五个指孔呈九十度,演奏时,掌心向里。曾侯乙墓出土了两件篪,长约30.2厘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篪。
彩漆笙笙苗、彩漆笙笙斗(复制品),笙出土6件。笙斗匏制,竹制笙苗出土时已散乱。中国古代乐器按质地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笙属匏类乐器,匏即葫芦。此笙是目前所见中国匏制笙中最早的实物。
彩漆排箫,又称“参差”或“箫”。曾侯乙墓出土排箫2件,均由13根长短不同的竹管经三个竹夹缠缚而成。这两件排箫出土之前,古排箫的形制曾长期模糊不清。如清代音乐家曾根据古文献所记载的排箫形如蝶翅的说法复原出26管、左右对称的排箫。曾侯乙排箫形如蝶之单翅,这与世界各地的古排箫类似。

上二楼,先第三部分:民祀唯房。四字出自曾侯乙的《弋射图》衣箱。房,房宿,二十八宿之一。
二十八宿图绘于盖顶,中央写着一个篆书的“斗”字,象征北斗七星。环绕“斗”字写着二十八宿星名,“斗”字通过笔画延长线与二十八宿相连,体现二者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这种互动关系,有学者认为这幅图描绘的是公元前433年农历大年初三傍晚的天象(有人认为,这很可能就是曾侯乙去世的时间)。
在这幅图上的亢宿附近,写着“甲寅三日”四个字。通过核对古历,公元前433年正月初三正好是“甲寅”日,这一天在月相上叫“初吉”,国君举行籍田礼,劝耕务农。《二十八宿图》衣箱上表现的“斗转星移”的关系,是二十八宿全名与四象相配的最早实物,而且只有在纬度偏北的黄河流域才能观察到。这证明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不是来自古印度。
没有介绍图案的意思。“斗”字两侧明显分别是龙、虎图案,龙在东方。
分别为:两棵树上站立四只大鸟,其中一只似乎猫脸;树中一只大鸟被射中坠落,树下一个小人弯弓搭箭,射出箭似乎带有长绳。有人认为这是后羿射日的原型,树枝末端有发出光芒的圆圈,为扶桑树,鸟为三足乌。
第四部分:所尚若陈。墓中陈设的精美青铜用器、漆木器和玉器见证了技术的进步。
彩漆木雕龙纹盖豆。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周代贵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漆器。曾侯乙的时代漆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工艺更加精致,纹饰更加繁缛。由于曾侯乙墓地处我国南方、地下水位高,因此出土漆器数量较多,保存更为完好。

金弹簧器,出自东室,以圆木陀为芯,以丝线缠绕,丝线穿金弹簧220段,经检测,其含金量为87.4%。其用途不详,或为饰物,也有学者认为是弋射用具。
镂空铜熏,用于疏发香料气味,在南方战国墓葬中常见。
金盏,重2156克,是已出土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一件。盖顶圆形捉手,盖上饰有蟠蛇纹、陶纹和云雷纹,口沿一圈蟠螭纹,腹上部两个对称环耳,三足外撇作倒置凤首造型。
墨书竹简,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竹简实物。出自北室,共240枚,6690字。详细记载了用于葬仪的车马兵甲,包括车名、马名、御者及其官职,车构件与配件,车马器具,车与马的配驾的种类与数量,兵器与甲胄的配置等内容,以及随葬木俑等其他物品的情况。竹简内容显示不少楚国贵族为曾侯乙下葬赠送了车马。


第五部分:永持用享。曾侯乙墓是一座精心打造的地下宫殿。墓中的四个椁室,分别对应着其生前的庙堂、寝宫、后宫与仓库,陈列着他拥有的钟鼎彝器、车舆美食,寄托了他永世享用的期望。
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兽,此件为鹿、鹤合体,是一种想象的吉祥动物形象。
佩饰琼瑶,周代贵族佩饰以玉为主,象征权力地位,彰显君子美德。贵族身份越高,佩玉所用玉器就越多越精美。曾侯乙墓玉器甚多,选几件特色。
玉剑,不同于玉剑饰。战国时虽已出现装在铜剑上的玉质剑饰,但此剑通体用玉则极为少见。
蜻蜓眼玻璃珠,是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玻璃珠,类似蜻蜓的复眼。制作时,在珠体上嵌入不同颜色的玻璃,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鼓眼”。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蜻蜓眼玻璃珠出现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50﹣前1307年)。
虎形玉佩,一面为虎纹,另一面为凤鸟纹。可能是由一件西周晚期凤纹玉佩改制而成。
马衔、马镳。马衔为青铜铸制,马镳(bio)多由骨、角制作。
曾侯乙的历史展并没有完。为理清方位,后面的照片先用。
东室E,相当于寝宫,照片左东右西。
中室C,相当于庙堂,也是礼乐厅,照片上北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