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31再登猫耳山

标签:
三盆水与风口鞍猫耳山与茶楼顶白云亭与鹿门峪明代造像与崇圣宮灵峰寺与长沟峪 |
2018年11月17日9:00,自十字寺沟上,灵峰寺下。
进门右拐十字寺沟,左峰猫耳山,右脊低处为风口鞍。
民国《房山县志·河流》之莽流河条目有:“北源,金陵水出阁儿沟东南,流经金帝陵前,柳叶沟水自北来注之;经龙门口,旧此地有圣泓池(现九龙煜泉)。又南流,十字寺水合无量殿水来汇;又东经柴(车)厂东北之钓鱼台(胜利桥)折南流,石槽沟水(炼油、橡胶厂)自北来注之;南经西庄东、良各庄西,又南至山口南,汇南源(长沟峪)”。
无量殿水是哪里?是曾走过的“人字塌方”下的西沟吗?
沿河道,绕过十字寺,那座吊桥还在,三盆水景区在扩建。
县志:“三盆山,旧志县西十五里,山顶广平,数十亩。下有流泉三湾,状如仰盆,故名。按,今未详其地,疑在十字寺左右”。
汇入沟中,路走沟北。
岔口。两侧山体没有名称,如县志所称,都叫三盆山吧。
下看十字寺沟:“十字寺沟,长数里,上自东岭”。
这里已距主山脊不远。
山口经过人工凿深拓宽,是古人穿行大房山的重要隘口。
今天,这里成为驴友穿行的重要标识点。柏木崖是双节棍吗?
西侧的南窖、中窖沟。远处是白草畔、百花山、圣莲山。
登上风口鞍,就是登上了大房山的主山脊、分水岭。
南部的猫耳山、上寺岭两峰。猫耳山是房山本地人的叫法,作为大房山主峰,大名茶楼顶。
县志:“大房山,古名大防山。水经注曰大防,隋图经、太平寰宇记皆同。自元改建房山县,大防之名遂熄。旧志曰幽燕奥室,又曰峻而且阔,望之明秀异常,宛然如室。其脉自塘上(堂上)南、豹儿水(宝水)北之土花岭起,东南延至十渡北、庄户台南;山脉循拒马、圣水间,稍折偏东,至大嵎岭(大峪沟岭,当为东关上)北、霞(云)岭南(大洼尖),折而东北,西北带圣水,东南俯平原,至城北之口头村、即圣水出山之口而止。屈曲二百余里,皆大房山脉也。旧志谓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盖就其主峰茶楼顶一部而言,若以山脉言之,初非一峰一嶂所能概其全也”。


回望来路,风口鞍,猫耳山的北界。
继续南上,西侧南窖方向直崖。
“断崖”应走东侧,误走了西侧。
“挡路石”是自己起的名字。
“断崖”南侧,自右(东)侧过来。2007年误走了西(左)侧。
2007年由西沟上来的位置。
东侧陡直跌落。
西沟还可能是鹿门峪。《房山县志·古迹》金章宗歇凉台抄录金代灵峰寺碑文:“明昌改元(金章宗,1190年),复建崇圣宮、白云亭于峰顶……东临鹿门峪,栗林园圃尚存”。
猫耳山(茶楼顶)突现在日影中。
县志对猫耳山的描述:“茶楼顶,西南自蔡树庵,东北至东岭之风口鞍。在三安子东,村人呼为东岭。旧志谓境內惟此山最雄,峰峦极秀者是也,为大房山脉中之正峰本脉,诸山无加其上者。……长沟峪之北岭,上有金章宗歇凉台,已圮。又有灵峰寺,寺圮而碑存。邑人于此采木叶为茶,故名。又名茶炉顶,以其三峰鼎立、形类鼎炉故也。山前后产煤最富,周、坨铁路筑于前,南、北高线继其后,无不取给于此,一邑之精华萃焉。韩村河、莽流河皆发源于山之东南麓,介乎二水之间,支阜(脉)分布于东南”。


锥形石海拔1251米,是猫耳山(茶楼顶)的标志。
《房山县志·卷三·古迹》:
“金章宗歇凉台。旧治云:城西(原注:当云西北)二十里(原注:当云二十五里),茶楼顶上遗址优存。刘琴齐《景物略》云:久就荒芜,苔阶藓础,横卧榛莽中,其址颇宏敞。按,灵峰寺在大房山阳,长沟峪之北,俗名上寺。其碑皆隶书,为金苏敬安撰。今撮其略曰:房山南下三里,泉石最幽奇处,旧有梵宫,肇自隋唐,光启(原注:唐僖宗年号)二(886)年重建。辽中,有章上人者声闻朝省,奏请名额,取灵山鹫峰之义。勅赐令名,时重熙(辽兴宗年号)十五(1046)年也。后华严大师喆公,官赐紫袍,以旌妙行。至皇朝(金)开奠,房山为陵寝,寺属治内。迨明昌改元(金章宗,1190年),复建崇圣宮、白云亭于峰顶,潮海玉山,桑干(永定河)在目,庄产别业,凡属四区。寺南之西(应正南),乃长沟峪与长庵水(现长流水)邻;东临鹿门峪,栗林园圃尚存;正南(应东南)顾册里,实庄土之墟落;良乡县北乐里,下寺中庭。迩来华严法师信公,能踵师武,以本寺磴道西折,栈蹑飞梁,跻于万仞之上,立碑所难,加以涧谷幽暗,深不见底,古记以此沦没无存。今方伐石他山,再扬厥美,于昭无上,托敬庵(应是安)纪事者书石,明昌五(1094)年重阳日。按,明昌即章宗年号,想寺与台当同一地也。又,日下旧闻考云:台圮,尚存四石柱”。


猫耳山高远,常人难至。金代苏敬安上来,辨认方向错了45O。后人抄碑,将敬安错写敬庵,让人难懂;猜想“寺与台当同一地”。
不知白云亭毁于何时?至明末天启元(1621)年,皇帝为镇压满清王气,下令捣毁金陵,刻石像于山顶。
猫耳山“三峰鼎立,形类鼎炉”。主脊西延,至上寺岭。
金代的白云亭、崇圣宫、灵峰寺并不在同一地。
县志:“灵峰寺,在长沟峪北岭,已圮”。
猫耳山的东南支脉下延,称凤凰山、东大梁。县志:“凤凰山,长沟峪东山也。自茶楼顶东层叠而下,至超岭皆是,城西北十数里”。
东侧有“石门峪,城西北十五里,车厂村南。娥眉峪,城西北十二里,西庄村西”。娥眉峪出过金代棺椁,情况不清;石门峪有金代十王坟,见《房山59》。
此行目的,从小松林崇圣宫遗址,下灵峰寺。
一刻钟时间,到达小松林。
这一带曾称杨家大岭、妙儿鞍。《县志》:“杨家大岭,城西北三十余里,长沟峪通南窖”;“妙儿鞍,城西北三十里,长沟峪通南窖之山口”。《县志·驼运山路》:“南窖东由大岭而过,偏南通黄山店沟,偏东南通长沟峪沟,偏东通十字寺沟”。


圣水峪苇子铺北沟北崖,也有李见所刻一尊小型佛像,时间早一年。
已是14:30,造像处南下长沟峪。
小路大致按电线走向,转向东南。
崇圣宫应该是给皇帝俯瞰祖陵用的。金章宗是驴友?能爬这样的大山?
一处突起,看出山脊的地势:类似前文《房山56》中和峪吉祥寺所在的佛爷肚子、《房山33》的谷积山,北靠主脉横脊,东西支脉环抱,中部凸起,两侧沟谷。
与葫芦棚侧脊还隔两沟两脉。
《县志》莽流河:“南源,长沟峪水出自茶楼顶之阳、大房正峰双涧,合流至东沟,而合经坚冰湾(现标捐兵湾),又南流,贾岛峪水自西来注之。贾浪仙隐处。又东南流至山口南,汇北源(金陵水)合而南流,至周口店北,始曰坝河”。


落款“…德贰年九月”,“德”字少上部。
北碑圆首,就是县志中提到的金代苏敬安撰书的灵峰寺碑。能在原址看见此碑,倍感幸运,更感惋惜:
碑额:“房山灵峰寺记”。
下部文字隶书,完整清晰。
对比残文,县志录文有错,易造成读者误解。如:县志“寺属治内”应是“寺属至内”;“潮海玉山,桑干在目”应是“左□潮海,玉山在目;下瞰桑水,浩浩汤汤”;“长庵水”应是“禅庵水”;“磴道西折”应是“蹬道曲折”;“托敬庵纪事者书石”应是“托敬安纪事书石”。
下坡,进入昏暗荆棘中。
一处凸岩,看清前方。南部正对小猫耳山;脚下深谷,就是长沟峪古村。
蔡树鞍,就是现在驴友常提的葫芦棚翻越南窖的火石嘴(咀),位于大房山主脊,为县志中为茶楼顶与幽岚山的分界线。见《房山65》。
县志没有火石嘴(咀),个人觉得原来的火石嘴应得名于火焰山,是右侧长沟峪西过山脊的鞍口,连通葫芦棚半山古道。见《房山75》。

东南,猫耳山主峰东沿而下的凤凰山(东大梁),还隔两道深谷。
还是那个问题:金章宗上来过吗?
下行,继续左转右回。荆棘生于古道,两侧明显人工拓宽,达3、4米宽度。
道路东下,变窄。北望灵峰寺东侧的深沟,上部为猫耳山到小松林的主脊。
山脊乱石如齿,没树就是路。
终于到达长沟峪古村最北的废墟。
冬季日短,很快黑透了。多次走过的路,摸黑没问题。
春季还得来一次。
前一篇:房山130口头山
后一篇:房山132长沟峪与灵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