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68 上寺岭

标签:
猫耳山西峰上寺岭主峰山脊植被崇圣宫遗址明代刻像与拆毁金陵 |
分类: 房山篇 |
“岭”,山脉也。但原义则是“山道”:“山道曰岭,岭口为鞍”。
上寺岭,因灵峰寺俗称上寺而得名。上寺岭原指通行猫耳山东西峰之间山脊的古道;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图,把最高峰称上寺岭,海拔1307米。
自葫芦棚村登山,沿山脊、过上寺岭,到猫耳山。虽然绕行了周口店、黄山店,但葫芦棚相对海拔高,比车厂登顶要容易些。
2007年12月,由葫芦棚北侧小煤窑登山,南望南侧各山峰。以后逐个介绍。
登上葫芦棚北侧山脊山口,下望山村。山口至主岭三岔,山道稍缓,约需1小时。
自脚下小煤窑起步,山路明显,但坡陡,连续小“之”,左迂右回,强爬1小时山脊。
南侧众峰,山峦叠嶂,挺拔峻峭。除上方山、坡峰岭外,都是未开发的野山。
10月26日,由火石咀登西峰。火石咀路线见《房山65
南侧,是黄山店沟的端部葫芦棚村。
翻过1座山包,第2山包回望。
一处山脊洼地,平缓多草。
西峰也有双耳,但比猫耳山东峰尖长。这也许是南窖人多称“马耳山”的缘故。
东望,西峰完全展现出来。
西望上来的山脊,这是大房山的一段分水岭。
个人猜想,这段山梁应该是《房山县志》提过的“杨家大岭”,不知是否与水峪的“杨家大院”有关系。
东望,猫耳山(东峰)、东大梁。
鳄鱼石是处稍上行的山包。
前面就是小松林。
稍南,不显眼的青石上有明代石刻。
青石南侧的“文武石像”印证了明末拆毁金陵的史实。黄框有刻字。
刻字为:“明天启元(1621)年造土地爷,四川僧本心、石匠李见”。
上篇《房山67猫耳山》提过:这一带是金代崇圣宫遗址,俗称“金章宗歇凉台”,东峰猫耳山是金代白云亭位置。由石像南下可到灵峰寺,俗称“上寺”。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文》有:“天启元年(明熹宗,1621年)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山陵,劚断地脉。三年,又建关庙于其地,为厌胜之术。”
文像,就是土地爷。老者形象,戴高官帽,面容微笑,大耳有须,穿长袖袍,右手下垂,左手端平至胸部,两鞋外露。
对比东峰茶楼顶佛像,刻法,特别是缨络相仿。若如此,东峰佛像可能也是明末同时雕刻。还得专家鉴别。
松林是穿越的休息地。
清末民初,房山名士刘青绶《房山景物略》曾记“金章宗歇凉台”:“久就荒芜,苔阶藓础,横卧榛莽中,其址颇宏敞”。
松林北坡,野生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