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改革资本市场无法承受的痛

(2012-04-28 12:57:16)
标签:

金融改革

股票市场

承受力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搞金融改革,但众观各地方的金融改革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打资本市场的主意。

    深圳改革的方案是每年新增上市公司不低于30家,首发和再融资突破500亿元,银行间债券融资不低于600亿元。力争2012年全市银行网点不低于1450家,新增不低于30家,其中宝安·盐田·龙岗和4个功能新区新增家数不低于20家。银行的快速扩张势必要到资本市场融资解决核心资本问题。

    同样浙江推出的改革方案也力争每年不低于30家公司IPO,在十二·五内达到上市公司400家,主动推杭州和温州城商行上市,在十二·五内有3到4家城商行上市,并力推浙商系公司上市做强做大。

   上海也不甘示弱,要力推东方证券,国泰君安,上海银行,上海农商行四家金融公司上市。支持其他本市企业上市融资工作。

   力度最大的算重庆了,要推动水务,商社和能源集团整体上市,完成重庆银行,港务物流,商社集团,建工集团上市,目前已经完成重庆国投和能源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任务,为上市奠定了基础。对市国资委所属企业,董事长必须亲自主抓上市工作,对按速度和目标完成上市的,给予董事长重奖,对有功人员给以特殊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上市延误的,严格追求有关人员责任。

     海南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继续按照“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的原则,完善上市培育服务体系,做到上市后备资源的培育和上市重点项目的推进并重。相关部门要落实好扶持企业上市的各项政策,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加强对上市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力争2-3家企业首发上市,5家以上企业完成上市辅导,后备上市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推动2家地方法人证券公司增资扩股20亿元。二是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再融资方式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已丧失再融资功能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和产品转型等方式提升公司质量,恢复再融资功能。力争1家以上上市公司完成定向增发。力争3-4家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短期融资券,有1-2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票据)发行。

     云南在金融改革会议上也提出提升公司上市融资能力和规模,着力打造云南特色的上司公司板块。

     我不遗余力的抄录新闻,就是要说明全国各地的金融改革并没有太多的新意,只是最大程度的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特别是为了更多的向资本市场圈钱而已。

     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是满目疮痍,投资者苦不堪言,如果再要额外的承受各地金融改革的重载,将不知会走向那层地狱。

     我真不明白,企业的上市能跟政绩联系在一起,不能按时上市,就要受到惩处,企业能否顺利上市跟市场环境有关,跟资本市场的承受力有关,跟投资者有关。硬逼按时上市,岂不是逼上梁山,让管理层去公关吗?董事长把主要精力用在上市上,哪来精力去搞经营,去提高企业的的盈利水平。或许在他们眼里,资本市场的钱是不要白不要,要到就是自己的,不要是傻瓜,所以要逼你去资本市场要,要的越多越好,资本市场顺理成章成了一个只有无休无止的融资而没有回报的坡脚市,同危机重重希腊的希腊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各地的金融改革方案,一律没有涉及到利率的市场化,没有涉及到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生产效率,只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多的中央政策支持,实际上是在重复一条老路,那就是无限制的扩大生产;在现有的金融体系和市场之外生出新的金融体系和新的市场,或最大程度的使用现有金融体系,是一种增量式的改革,而不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改格,不是完善金融体系市场化的改革。他强调的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增加,如增设分支机构,增设交易所,增设各种新的银行,而没有强调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和效率的提高,是一种表面上的改革。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是由政府做担保的,地方政府当然希望最大限度的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维持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自己的政绩添砖加瓦,但过度扩张的风险却要全国人民承担,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银行扩张的结果是核心资本的快速消耗,需要融资,不良贷款增加需要拔备,也要到资本市场融资,企业扩大生产,也要到资本的市场融资,能否产生效益则另当别论,重庆重奖企业上市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衷心希望地方政府的改革,能顾及到资本市场的承受力,尽可能的从金融市场的成熟性和市场化入手,减少政府对价格的管制,理顺金融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减少民间高利贷产生的土壤,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