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罗锅是清朝大书法家和画家,以“清廉忠君爱民”著称,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播放更使其名扬于世。
任江宁知府时就“清名播海内外”,“妇人女子无不知者。”但袁枚说他“风声甚峻,人望而畏之。”福建总督五拉纳之子说他“心地不纯”,是“假道学”,先是委身权倾朝野的和珅,再是落井下石,抄没和珅,“真小人”也。
在刘墉刚刚入京为官时,和珅正是如日中天,权倾一时,据史书记载,刘墉“滑稽自容”讨好和珅,有一位叫谢芗泉的侍御看不惯刘墉的趋炎附势,就用一句卦词来讥讽刘墉。这个卦叫否卦彖辞,意思是“內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就是说刘墉就是个心底不纯的伪君子。
当时江宁有坐非常有名的园子,是袁枚所造,叫“随园”,坐落于小仓山附近,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风水独好,刘墉为了占有园子,就屡次像赶走袁枚,在《诗化》中袁枚说:“相传有见逐之信,邻里都来送行。”但袁枚讨厌那种“昧宵昏而犯霜露者,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作奴耳。?的官场作风,又自以为“故有世谊”,偏偏“不走谒”,更是惹恼了刘墉。袁枚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到过这事,在尹文端亲自告诉袁枚暂避刘墉锋芒后,“小住滁阳,做行云舒卷之机,何敢有违。”凸显袁枚迫于刘墉势力而出走的无奈,真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有“通天神狐”之美誉的袁枚,为了躲避刘墉的迫害,还想出了一个妙计。作为清朝大才子,名声在外,他就写了《例有所避,将迁滁州,留别随园四首》,还大规模求人和作,对自己无端被驱逐广为宣扬,类似于今人借助媒体的炒作,使事情公开化,扩大化,让刘墉有所顾忌。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赋别随园四律,和者不下白首。特将原稿寄上,求先生亦赐阳春之曲,以压倒一切也。”
第一首是“不教朱邑祀桐乡,看过梅花便束装。颇似神仙逢小劫,敢言佛子恋空桑。”意思是我也做过江宁的父母官,也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在小仓山苦心经营了随园,但被刘墉所逼,不得不离开家乡,不能像朱邑一样回到故乡,只能算是命中的劫数了。但可惜的是“泛宅浮家随处好,只怜白发有高堂。”被迫离家出走,不能侍奉高堂是一大缺憾。在致友人信中袁枚也说:“不能迎养高堂。”
还有人说刘墉嫉妒袁枚的才学,见很多学子但袁枚府上求教论诗,就诋毁他的诗文,甚至想把他处死。
不知是看的人多了,有人去跟刘墉说,还是刘墉看到唱和的诗歌觉得不太好收场,就通过中间人延请袁枚回江宁代写江南恩科谢表。刘墉与袁枚的恩恩怨怨也就不了了之了。袁枚说“公托广文刘某,要余代撰江南恩科谢表,备申宛款,方知前说都无风影也。”
袁枚好像对自己被驱逐一事很是耿耿于怀,在刘墉离开江宁时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翻出自己被逐的旧债。“去秋当此时,蜚语群相嗾。道公逐李斯,不许少逗留。”但袁枚也给刘墉一个面子,把自己的被逐归结于别人的中伤,并把刘墉当成知己。
但过了多年,袁枚还在致友人的信中,借孟子的口“恶其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也。”杨诚斋口“天下不患有真小人,而患有伪君子,何也?真者易知,伪者难测故也。”对自己被逐一事念念不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