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瑞德堂主2020
瑞德堂主2020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73,957
  • 关注人气:50,3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2018-12-13 04:34:13)
标签:

转载

Walabi应该写成"Wallaby",中文是“袋䶈”。袋䶈是一种小型的袋鼠,不在袋鼠的六个属里面。
Wombat,也就是你说的“袋猪”,是袋熊。澳洲的袋熊比较常见的应该是亨氏毛鼻袋熊(可能我记错,你可以考证一下)。袋熊跟树袋熊 Koala 是近亲。最大的解剖上的原因就是袋熊跟树袋熊的袋都是朝着身体后方开口的。袋熊这样开口没问题,因为它们在挖洞的时候泥就不会挖进袋里面。但是树袋熊这样开口就有问题了,它们住在树上,袋子刚好就向下开口,孩子是会从袋里直接掉下来的。所以,我们经常看见小树袋熊趴在妈妈背上,但是从来没有看见它们在妈妈袋里面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老哥来澳洲度假,赶上星期天萨弟放假,于是自告奋勇开车拉我们去新南威尔士州西南著名的贾维斯湾玩玩。开在Dunmore高速公路临近凯拉利亚国家公园的地方,小小魔女忽然发出一声惊呼——“袋猪,快看,袋猪!”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袋那个啥(资料照片)


萨弟开车比较猛,通常都在140迈以上(这段公路规定必须在100迈以上),所以我们只来得及看到一头肥硕的家伙立着全身的灰毛,瞪着惊恐的小眼睛在路边一闪而过。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这家伙应该是颇为幸运的,因为澳大利亚的公路边,经常会看到袋鼠、兔子之类的动物被过往的车辆撞翻,昨天在卧龙岗(卧龙岗?!对,澳洲不但有卧龙岗,还有南山寺呢!)的路边还见到一头被当地人称为“Walabi”的树袋鼠,也是被车撞死的。

这玩意儿要是送回祖国的某个动物园,是要上新闻的,居然就这么毙命于马路杀手的轮下,让我们这些外国人嗟叹不已。

据当地司机说,半夜开车时,如果袋鼠过路,看到车灯往往就呆立在公路上了,所以发生事故在所难免。这头“袋猪”幸好是在白天遇到我们,还不至于自取灭亡。

有的时候,在澳洲的公路上会遇到更加珍贵的“国家宠物”。萨弟一次去塔斯马尼亚国家公园,远远便看到一个类似豪猪的家伙慢吞吞走过公路,所有的车都为它停车等待——这头大号的刺猬,实际上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奇异动物——针鼹,世界上仅有的两种生蛋的哺乳动物之一(另一种是鸭嘴兽)。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至于袋鼠之类的……因为数量已经超标,经常被鼓励猎手打来当肉食,便享受不到这样的礼遇了。这里不是俄罗斯,没有驼鹿这一类半吨以上的鬼畜,撞上吃亏的都是这些莽撞的兽类,所以司机们倒没有什么心理障碍。“袋猪”?萨弟表示没听说过这种动物,但刚才那个“Wombat”,在这里也是和兔子一样多的动物,早就被列入没有灭绝危险的名单了,撞死一个也不犯法的(只有北部昆士兰有一种特殊的亚种数量较少,需要保护)。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澳洲有袋鼠,有袋獾,以前还有袋狼,可算是有袋类的乐园,不过“袋猪”……我想他们肯定不知道“袋猪”是何物的,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家自己的发明。2010年的时候,在日本兵库县的五月山公园,老萨带着小小魔女参观动物园,里面来了一批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动物,其中之一便是这种肥肥的,萌萌的,个头却比羊大的怪兽。小小魔女惊诧之后问我们它叫什么,标牌上写的是“Phascolomidae”,这肯定是记不住的,老萨信口便答道“袋猪”。

可不是,肥,而且显然十分懒惰,再看看尺寸,这玩意儿又长口袋,不叫“袋猪”还能叫什么?

连萨弟也不知道中文它应该叫什么,毕竟,中国人对它了解还是比较少的。但是他知道这是一种十分古怪的动物,它们在有袋类中与其说接近猪,不如说更接近兔子和老鼠,属于有袋啮齿类动物,它们会很疯狂地打洞,比土拨鼠或者家兔还善于挖隧道。而且,虽然看起来虽然懒懒的,憨憨的,但是一旦遇到“兔子急了”的情况,反应也差不多——这种胖家伙也会咬人。一旦被惹急了,它一口咬下去“和射钉枪一样”——这是一个澳大利亚动物学家的形容,他试图友好地拥抱一头这种猪猪的时候,可能因为形象不太善良,被狠狠咬了一口,直接穿透丛林靴、皮裤子和厚袜,给他的脚面留下一个钻孔一样的洞。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对了,它们居然还会反刍……

有袋类和啮齿类,以及牛羊一类的反刍动物血缘相差甚远。看来,尽管种类不同,但动物们适应大自然的方法总是差不多。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我们注重于人跟人之间的不同,彼此视为异类,其实,连异类在同样的环境中,也会是日渐接近呢。同在一个星球,并不会那么难相互理解。

不过,对于“袋猪”的兴趣也因此更加高了一层,看来,这是一种和袋鼠一样有趣而独特的动物。

于是,下午去塔龙加动物园,又见到“袋猪”,我们便饶有兴趣地在那里徘徊很久。不过,对我们的热情,这家伙似乎并不领情,整个观摩的过程中,它只是在睡觉。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袋猪真懒……”小小魔点评道。

“袋猪?”旁边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先生看过来,微笑着问——在澳洲有很多华人,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原来住在印尼的华侨,1998年印尼排华时转移到了澳大利亚——“这个动物不叫袋猪,它叫袋熊啊。”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袋熊?袋熊不是那种挂在树上卖萌,叫做“考拉”的大耳朵动物吗?

“不是啊,考拉叫做树袋熊,这个动物才叫做袋熊哎。”老先生耐心地解释,“你也不要说它懒,今天它还是正常的,一天要睡二十个小时吧。”

一天睡二十个小时?老萨转头看看我家那个外号睡魔的太太,心想要这么比,太太可算精神抖擞啊。

这才知道袋猪,不,袋熊是夜行性动物,我们在大白天看到它过马路,属于很罕见的事情,推测是该熊最近可能去美国度假,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吧。

尽管约定俗成把这种动物称为“袋熊”,但在澳洲曾经还有一种更接近熊的有袋类动物,这就是袋貘,它的尺寸能够达到和一匹马接近的程度,更有资格称作“袋熊”。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之所以叫做袋貘,是因为它应该有着和马来貘近似的鼻子。可惜,我们今天只能猜测袋貘的长相,这种有袋类已经从澳大利亚的草原上消失了——这也意味着它们从这个星球消失了。我们不知道它们消失的具体原因,只知道在它们消失的同时,还有很多有袋类动物不复存在,比如袋狮,这也是人类开始出现在澳大利亚的时间。

不过,对于袋熊,小小魔始终是不肯接受的,她固执地把它依然叫做“袋猪”,而且冠以“小猪猪”的名号——看来,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而且这种动物的形态,实在和我们给它乱起的这个名字太贴切了。

[转载]澳大利亚纪行之二:发现“袋猪”

算了,叫什么名字也许并不重要,知道这种憨态可掬的动物在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活得自由自在,就是关于它最好的消息。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战胜德国,战胜自我--韩国的救赎之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