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GreySkull 灰色头骨线性计划

标签:
greyskull线性计划力量举新手力量训练 |
分类: PTW:训练计划评析 |
原文作者:
原文地址:
译者:滕达 (@力量营)
翻译已经原作者许可,版权属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需经本站及作者许可。
GreySkull线性计划何止是好,那是相当好
跟随我们力量举计划系列的脚步,今天我们将分析的是John Sheaffer的 GreySkull 线性发展计划。我刻意等到现在才开始此计划的撰文。为何?因为在我看来,GreySkull 及其书籍,是网红线性计划中最好的一个。
GreySkull 线性计划背景
John Sheaffer如同我们一样,练过Starting Strength计划,他和大家有着一样的体验,那就是对自己的进展失望不快。这不是说他没有变强,而是他并不满于身上的肥肉以及Starting Strength新手计划中令人沮丧的减重回滚法。
John Sheaffer(昵称Johnny Pain)——GreySkull线性计划创作人。
John便开始着手打造一个可以修正以上问题的计划,他成功了。不过要注意,实际上此计划的首要目的,是在让你变得有力之外,还能练出精壮的肌肉块。John的主要受众并非力量举选手,而是为那些健力增肌兼顾者所服务。
话虽如此,此计划有超然脱俗之处,它的内容安排划分出了几个倾向分类:最大化增肌或力量、运动能力提升、减脂、举重,还有...没错,力量举。
GreySkull线性计划内容
John运用了一个 “基础” 计划的概念,在此 “基础” 之上附加训练项目,以朝不同的训练目标发展。
基础计划如下:
注意几点。第一,每个训练日首先练上肢。我很喜欢这个做法。因为上肢训练再艰难也不会影响你深蹲的发挥,而几乎每个深蹲都会搅乱之后的卧推或推举。二,每周虽只有一组5次的硬拉,但至少它享有一定的优先级,因为你无需像其他线性计划一样还得在那天深蹲。
那么,至于目标倾向,我举个例子。假设你想加上更多的手臂训练,你就可以在做肩上推举的那天加入引体向上,在卧推那天加入杠铃弯举,交替使用。在书中,John提供了更多“可插入项”来让你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自己的计划。因此自身动力和针对性十分重要。
咱来说说“2x5,1x5+”的意思。它是指先做两组五次,然后在第三组做到力竭(尽可能多的次数到做不动为止)。在力竭组中,若预感到下一次不能完成或技术无法到位,你就应停止。对力量举来说,我一般不推荐力竭的训练方式,它会摧残自信而导致不良技术习惯。话虽如此,经过一定的训练后,你会有一定的预判能力,知道适可而止在失败前就停下。因此,了解如何主观强度评定(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将有助你在训练中级阶段进行自我调节。
这个“1x5+”可谓此计划的精华所在。力竭组的运用,是GreySkull相较其它线性计划的高明高效之处。如果训练进展停滞了,其它新手计划会让你降低10%的重量,组次数照旧重做。然而在GreySkull中,由于这个与众不同的力竭组,回滚时就算你不能打破重量纪录,你仍可以打破次数纪录。这给了你一个在 “重做” 时仍能取得进展的机会。
参赛规划
之前我们看过的所有新手计划内都没有参赛计划,但是GreySkull就有!在比赛的前六周里,训练者需在2×5, 1×5+后多加一组大重量的单次组。此单次组的重量以线性递增。
如何使用GreySkull线性计划以最高水平参赛:
点击图片放大。
注意,赛前的最后一周,你不用做力竭组。这样可以给身体更多的休整,略微提升比赛时的表现。
GreySkull线性计划包含了一个赛前准备计划,这个巨大的优势使它独领风骚。
周期性
由于力竭组的加入,GreySkull其实是有周期性的。在你碰到瓶颈并降低10%的重量重做时,你力竭组能完成的次数肯定要比瓶颈前多很多。原因很简单,重量变得相对较轻,理所应当地能完成更多的次数。所以这个越做越多的力竭组实际上给训练增加了额外的训练量,而且它很有可能上升至10次左右,使重做期间偏向肌肉肥大训练。直到重量再次上升,次数又相应降低,这就产生了周期性。
虽然我们已经说明新手可以同时健力、增肌、练技术,周期性训练完全没有必要,但是由于你仍在持续取得直线性的进展,因此它无伤大雅。而且实际上,对于那些想多练点肌肉的训练者,瓶颈后的重做倒是个好事。
安排
GreySkull的众多优点之一就是其简约性。不像Sheiko新手计划那样庞杂,它极易上手。
我之前在其它地方也说过,新手完全没必要每次训练都做截然不同的项目。对待新手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专注于几个主要项目,并全方位地掌握动作。
针对性
GreySkull的瑕疵就是其针对性。再说一次,对力量举而言,卧推和推举1:1的训练量是说不通的,乃欠佳方式。
还有一点,力量举选手最该掌握的是技术,然后是力量最后才是增肌。所以老实说,在新手阶段做每组超过六次的训练组并不是那么的合理。
肌电图(EMG/electromyography)研究显示,在一组动作中,新手完成的次数超过六次后,运动神经的控制力就会急剧衰减。若继续做下去,疲劳便会快速累积,而导致技术变差。对于肌肉肥大而言,这些“坏处”可能就是必要的了;代谢疲劳是增肌的关键元素。但对力量举而言,这不是最佳选择。
(这是一个高次数组中肌电图和力输出的追踪图。注意,随着完成次数的上升,肌肉疲劳越积越多,且运动神经控制力随疲劳而削弱,由肌电图的波动、分散印证。此效应可在一组内发生,也可能由多次重复组累积而成。译者注)
你可以发现神经控制力在6-7次时开始减弱。
图片来源:Practical Programming 3rd Ed, Mark Rippetoe, Aasgaard Co., 2014.
不过John确实提供了一个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对于力量举选手,一旦无法完成最低要求的3x5,你可以将计划改成2x3,1x3+。换句话说,与其完成不了5次就重置,现在你完成不了3次才重置。这样的话,重做时的力竭组就不会超过8次以上,重量仍然相对较大,可以更好地练出针对力量举运动的最大力量。
力量举版GreySkull线性计划:
重申,GreySkull的可多变性是让我认为它是现存最佳线性计划的原因之一。
疲劳管理
虽然上述针对力量举的变化可圈可点,但我必须得说2x3,1x3+的训练量不足以提升大多新手的进度。他们需要更多的训练量,尤其是上肢。这点我想John也一定同意。因此,你只允许在无法完成2×5, 1×5+后再换至2×3, 1×3+。可是就算你能持续进行2×5, 1×5+,由于次数较高它还是缺乏了针对性。所以虽然John的做法非常有用,但并不是完美的。就疲劳管理这点而言,我们将面对要么训练负荷不足,要么针对性不足的两难之选。
超负荷
如果你想做这个计划,John要求你使用微重杠铃片。说白了,若没有就没法做。
GreySkull采用了两个分开的线性增重幅度:
深蹲/硬拉:5磅
卧推/推举:2.5磅
虽然如此,负荷的增加不只是根据杠铃上的重量决定的。在力竭组中,动作完成的质量也会被考量,而且无论使用多少的重量,至少这一组必定是艰难的。
个体差异
我认为GreySkull出类拔萃的另一原因,就是它引入了量和进展幅度的自我调节。
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进展幅度方面。假设你给卧推加了2.5磅,但只做3x5,那么你实际能力的增长就限死在这2.5磅。但是,由于力竭组的加入,你可以用此重量完成力所能及的次数。你不仅加了2.5磅还多完成了几次,是不是又强了一些?这个力竭组打破了固定增幅的局限,让你更上一层;你不仅举得更重,还可量力而为地举更多的次数。
此外,Sheaffer允许你在力竭组次数过高时,进行“双倍”加重。你觉得每次2.5磅的增幅太慢?没问题,证明给他看!如果你可以完成10-12次的卧推,那么之后每次就加5磅,直到力竭组低于10次为止。如此一来,杠铃上的重量就被实际能力表现而调控。这为此计划大大增色,因为现实就是,所有新手的进步幅度各有不同。
最后,虽然此点并不明显,那就是此计划的训练量也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如果你当天感觉良好,那么力竭组就会次数越高,因此累积更多的训练量。反之,若感觉不顺,训练量便会降低。虽然只有区区一组的自我调节,但它保证能积少成多而产生个体差异。
总括
我是Johnny Pain的粉丝。当我做完Starting Strength时,我处于和当时Sheaffer类似的境地,对自己的进展不再抱有幻想,于是我花钱咨询了他一番。此后我的训练便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步入正轨。现在我的计划为我的目标服务,而不再是我去完成计划中的目标。
我说过,我觉得GreySkull线性计划是市面上最好的新手计划选择。无论你是想增肌还是健力,GreySkull一书都能助你一臂之力。
然而,对力量举而言,它还有些打磨和改进的空间。也就是说,虽然此计划几近“最好”,但仍可以针对力量举新手做出一些调整。比如,我们可以自我调整极限组,将其控制在六次以内;我们还可以增加卧推的频率,等一些针对性微调。
不管怎样,我觉得总体来说,GreySkull线性计划是一个相当好的新手计划。
继续前进
如果还有想让我分析的计划,请现在就告诉我,否则就没机会了!如果我听不到任何有意思的建议,那么下一个我们将评析的计划是...
如果你喜欢此类透彻的计划分析,你肯定也会喜欢并从Practical Programming for Strength Training中受益匪浅。很多本文涉及的理念在该书中有更为详尽的说明。我认为,Practical Programming是所有新手和初级中阶训练者的必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