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咋成了训子“反面教材”?
(2013-09-20 12:02:19)
标签:
杂谈 |
9月14日,名为“沙间石”的网友发布微博称:车站遇到一孩子,大哭大闹不想去上学,妈妈气急,指着旁边一位环卫工说:“不好好读书,以后只配扫大街。”
记者对此进行了求证,该网友回忆说,9月13日早晨,他在武汉市汉口宗关转车到公司上班,在车站遇一不愿意上学的男孩,这名约七八岁左右的男孩,哭闹着把书包丢在地上“就不去”。他妈妈开始劝
说:“你乖乖去上学,周末带你去游乐场玩儿。”可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起。他妈妈一下子火了,铁青着脸指着不远处正扫地的环卫工,大声呵斥:“你给我看着,不好好读书,以后只配扫大街。”
这名网友表示,自己一听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哪能这么教育孩子?环卫工不比其他人低贱。”
微博发出后,也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很多网友评论,母亲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职业不分贵贱,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歧视。
9月17日下午5时,记者在武汉市育才小学门口,随机采访了数位等候接孩子的家长。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年幼时,父母也曾用过类似的教育方法刺激自己用功读书。但受访家长均表示,不应该用这种方
式教育孩子,因为职业和劳动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和心理的孩子,首先要学的就是不能有歧视,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将人群分类。
武汉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环卫工作不尊重,对环卫工的身份存在误解和歧视,认为环卫工作低人一等。“环卫工作是高尚
的,环卫工的劳动应得到全社会尊重。”该负责人认为这一事件引发讨论也是好事,或许能让社会舆论更多地关注环卫工,让劳动者享有尊严。
对此,武汉大学社会学家周运清教授认为,这种教育思维背后是社会认知的浮躁,“在权利意识不断彰显、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格局下,这些歧视言论触碰了关于社会平等的敏感神经。让劳动更有价值
,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固然需要政府层面的制度设计,也离不开社会层面的人文关怀。”他认为:“如果环卫工的劳动得不到尊重,环卫工的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同,是社会的悲哀。”
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3_09/20/GR0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