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塞外胡胡
http://pica.51rrkan.org/Uploads/vod/2012-09-06/50480fad20b33.jpg
谈不上“红迷”,充其量喜欢而已。喜欢他的故事,喜欢故事中的人物,喜欢故事以外的故事。尤其喜欢他独到的文法,那凿通“三界”来去自如的思维笔调。
“红楼梦”有三重境界,即纸张层面上的小说境界,意境中的散文情景,还有梦幻神奇的想象空间。这三层境界,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层层深入;在未来之前,作者就凿开三重境界的重门,来去自如,呼风唤雨,将读者引向迷津一样的世界。
其实,“红楼梦”情节一点也不杂乱,那清晰单纯的诉说,像童谣像儿歌一样天真烂漫;像一条条盘旋的小路一样有条不紊的伸展。而就是因为他是三重境界的产物,就显得茅庐隐僻,桃园凄迷,梦幻神秘,乃至于一脚踏进去,不小心边坠入五里云雾之中,将自己丢失,乃至找不到回家的出口---
从远到近说起,对于第三重境界的梦幻事物,没有人知道的太多,他似真非假,完全凭个人的主观想象。也许就在你料想不到的时候,不小心做了个梦;你说你见到了梦幻仙子,梦幻仙子传授你一些人世间儿女情长的事情,别人信与不信,那要看他有没有进入这般境界的福气。也许你为了寻一个梦,徘徊于世外桃源的紫竹林里,听竹梢影动,看花影移墙;徘徊于人间佳境之间,感慨于尘世的空灵之寂。这时,你总想到自己有一份独处于人世的冷清。此时,正处于二重境界当中,闭上眼就是若隐若现的梦花仙子,睁开眼睛,就是人间世界。举步轻游,退一步便是有血有肉的自己,于是回到层面上的第一重境界。
现实中的大观园,面临着三度深渊的诱惑。这里面给人的提示就是,大观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灵验的,更何况那些鲜明的人物,个个都进得来,也出的去。
就是这样的一部奇书,首先我们无不赞叹曹公的思维穿透力,他将小说故事铺展在第一重层面上,讲一个动听的爱情故事,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展示一个时代的风貌。一把“桃花诗”的大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人的目光引向竹篁深处,诱发二重境界的联想。在散文的境界中,陶醉也罢,赞叹也罢,感慨忧伤,怀古颂今都罢,而他突然戛然止步。接下来就要抛开独孤的世界,是用意念去穿透第三重境界围墙,这堵围墙其实只是一层软绵绵的情纱,必须借助飞花逝水的力量才能穿凿。追不上的累死你,今生今世也是徒劳;而追得上的只需做个梦,在昏昏欲睡的早晨一睁眼,爱就在身边。追梦,试想,这世上真的有这样的痴人吗?有!
散文境界,居于小说层面和梦幻的深渊之间,起到一种隔世的效果。这边的世界是尘世,不管你揭露的现实世界有多丑陋黑暗,他给人的印象都总是明亮的;那边的世界是梦幻,不管你怎样美化,他给人的感觉的都是幽暗和狭窄。这种比喻,在宝玉大婚的洞房花烛夜里,活灵活现演绎出来。
这其中,对于尘世中的人们来说,第三重境界,不在这个世界里,而在另一个世界里,进入到那个世界的人,不是感情困惑,就是世俗所逼。总之,他与尘世格格不入。“红楼梦”中有多少人入了虚幻世界,甄士隐、柳湘莲、只是他们不像宝玉,包括一些意外得梦的人,宝玉可以来来去去,而他们一旦坠入,就没有出来的份。
这便是“红楼梦”的魔力所在,人往往就是这样,越是不知道的事情,越是感兴趣。居小说、散文、诗歌于一隅的“红楼"三重境,雅俗共赏,字里行间渗透尘世的沧桑,世态炎凉,天理渺茫。
楼高如云,夜阑入寂,转瞬间,潇管齐扬,欢声笑语,各种人物粉墨登场。期间哪怕一点点的失控失落,都给整个全局造成一种扼杀的惨淡感。而这种扼杀,却偏偏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爱情。爱情的天空是什么?是和尚,道士那荒诞不经的谎言。这一情景,给红楼的高度无限伸张,高耸入云。试想,除了这些,你还会仰视什么?这部旷世奇作,如同一座红色的楼宇,构建在醒目的自然界中,他无论多高,多重,其基根都得扎根于沃土。而这些极其现实的东西,却表现在最俗气的地方。而失去重量的梦幻世界,总还在无延期的增高。
于是,高耸入云的背后,超乎想象,贪婪的人们又缔造了一个虚无的世界。这种“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心理,说明了某些人已经忽略了楼基的重要性。长命百对,天长地久,荣华富贵---荒唐至极!
宝玉说:“男人就像野坟圈子里的一颗老杨树,皮皮拉拉的。”其实这就是层面上的东西,很有土味,很现实。而他的丫头却说“老杨树有什么好,破树叶子无风也哗哗地抖动。”又进了一层意思,充满现实的驳论性,而这种驳论咋说都有道理。以后的,关于老杨树的话题再没说。让人一看就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红楼”的根其实就在这里,字里行间,赞美这种朴实生活的美好。
“红楼梦”的根在土里,不管你迷恋他的哪个地方,最终,人的归宿都在纸页子的边缘。
人性是个很古怪的东西,一旦离开现实,他就要演绎离奇的故事。往往演绎的太过离奇,真的也就是假的,假的也就成了真的,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也就是非颠倒,善恶不分。
”红楼梦“的三重境界,早已将人世推向腐朽化的地步,那些人们无不在极度的腐朽世界里挣扎。而他们的挣扎,又确乎搜肠刮肚为人生的出路打开缺口,从这道缺口走进去,走出来,便将古去现在和将来都看破了。
恰似残红滴落,红了故事,洇了意境,模糊了幻想。现实当中的人性,早已步入这三种境界的轨迹,只是各种不同的人,对他的认识有所不一罢了。
2014,5,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