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2622014713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走过的路】摩葡西三国综述03-菲斯、梅克内斯至丹尼尔
(2022-09-02 04:46:06)
标签:
摄影旅游
菲斯
的梅克内斯
舍夫沙万
丹尼尔
分类:
欧洲旅游
继续在摩洛哥的旅行。由于修路,改道先行直插菲斯古城,再返回梅克内斯,而后一路北上直至北非之角丹尼尔。菲斯与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四大古都中的两个,菲斯给予你穿越到小说《一千零一夜》的感觉,体会到阿拉伯世界的真谛;而地处北非花园的梅克内斯则让你欣赏到在非洲大地罕见的五彩大地,并见到酷爱养马的国王遗留下来的巨大马厩和粮仓;其间还可看到第三大古罗马遗址沃鲁比利斯城,更加深了你对摩洛哥悠久历史的惊叹。接下来我们脚步将直奔直布罗陀海峡,途中停留并游览蓝色小城舍夫沙万。抵达北非之角丹尼尔后,除了眺望十几公里外海峡对岸的欧洲大陆,赫尔克里溶洞(
非洲之洞)是一定要去看看的,洞口极为相似的天然非洲图形定会让你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俯瞰菲斯
。从撒哈拉大沙漠一路走来,进入菲斯古城之前,首先来到老城旁边的山上,观看老城全景。菲斯是一座摩洛哥阿拉伯王朝的古城,摩洛哥最早的首都,
在
摩洛哥四大帝都
拉巴特
,菲斯,
梅克内斯和马拉喀什中,菲斯的历史最为悠久,
建立于
公元700年左右。这里也是当下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到底马拉喀什是第三大城市,还是菲斯是第三大城市,众说不一)。纵横在古城中的街巷狭窄杂乱,如同迷宫,如果没有人带领进入古城,不仅很难找到相应景点,迷路会是肯定的。
菲斯古城
既有金碧辉煌的皇宫与绿蓝相间的清真寺,也有阴暗狭窄的街道与古老扭曲的房屋;既有高超精美的工艺品,也有臭不可闻熟皮制皮作坊。文明与落后、高贵与低贱、精美与粗下共存。菲斯还有一个别称,就是“臭名昭著”的菲斯,到底有多臭,你亲自体会一把定会终身难忘。
菲斯古城分为三个区域,老城区、皇城区和新城区。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城墙和城门,因此至今仍保留有十几公里的城墙和十几个城门。导游告诉我们必须要从布日卢蓝门(Bab Bou Jeloud)进入菲斯,这才算走的是正路。穿过具有醒目的菲斯蓝的布日卢蓝门,好像一下子就将你穿越到那遥远的年代,来到了《一千零一夜》所描绘的世界,满街的毛驴仍是这里百姓们在古城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菲斯的皇宫
位于老城区,始建于梅里尼德王朝时期(公元11世纪),包括几座行宫、清真寺、神学院、花园等。现在这里仍然是摩洛哥皇室的行宫,国王每年均会在此居住几周。这座皇宫是不对外开放的,只能在门口拍拍皇家的豪华的金色大门,听听导游讲述摩洛哥皇室那些悠久的故事
卡拉维因清真寺
(卡拉维因大学),
菲斯最大的清真寺,最为著名。菲斯全盛时期据说具有多达780多座清真寺,目前也还有
300多座。如此多的清真寺就夹杂在老城各个狭窄的街道里,真所谓三步一小寺,五步一大寺。卡拉维因于公元859年建寺办学,初期课程有教义学、教法学、古兰经注学以及数学、医学等,号称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卡拉维因大学逐步改革教学体制,设置凯拉姆学、阿拉伯语、法学、教育4
个系。在卡萨布拉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建立之前,卡拉维因清真寺曾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可容纳2万名教徒同时祈祷。整座建筑由270根廊柱支撑,用大理石、石灰、石膏、鸡蛋清等为原料建造而成。由于当时摩洛哥不产大理石,因而是用1吨糖换1吨大理石,由意大利进口运抵菲斯的。
阿塔林经和布依钠尼亚耶
是我们参观的两所清真寺(古兰经学院),均建于14世纪。规模不大的清真寺里有教室、祈祷所、校园和学生宿舍等等。绝大多数的清真寺都不对非伊斯兰教徒开放
。
这些清真寺规模都不大,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清真寺内墙壁上、顶棚上、门窗上的那些精美的錾刻,马赛克拼图的伊斯兰花纹繁复精美,由不得让人拍案叫绝!
清真寺建筑的华丽设计和精美装修,即便放在今天也绝对要被顶赞的,从地面到房顶,大理石、陶瓷锒片、石膏和雪松木雕、琉璃瓦,浑然一体。
菲斯老城街市
。一家美国旅行杂志将菲斯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实在搞不明白美国人对于“浪漫”二字是怎么考量的。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至今仍由毛驴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中世纪古城,从何而谈起浪漫?正像一位网友所讲,难道“是因为每个来这里的人都会迷路吗“
?
摩洛哥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街市上充斥着各种传统手工业作坊,前店后厂,当场制作。木器、铁器、铜器、银器,金器、编织、印染、缝制作坊,皮革加工厂等等,无所不有。
当街染布,弄到一条街到处是黑水,臭不可闻,令人险些呕吐。这是菲斯“第二臭”,历史悠久的阴沟臭。
参观臭名昭著的大染缸
,菲斯绝顶的“第一臭”。老城中居然会有前店后厂的皮货作坊,熟皮子、染皮子就在这个摩肩接踵、拥挤不堪的古城之中。在恶臭中走进大门的每位游客都会拿到一枝鲜薄荷叶枝,这是让游客放在鼻下遮擋臭味的。地导说,如果不去参观大染缸,就如同到中国没有去长城一样(真敢糟蹋我们的长城)。菲斯的染坊仍沿用古法熟皮染色工艺,为了让皮革呈现天然色泽,保留了传统的手揉皮革及自然风干的古法处理。再有让人吃惊和不解的是工人们的作业方法和场地,整天泡在池子里,不会生病吗?不知我们制皮业是怎么做的,不会是我少见多怪吧?色彩斑斓、柔软似绸的皮革自然是摩洛哥特产中的精华,但看过这座制皮作坊后,实在对于那五颜六色皮货,提不起兴趣了,尽管这些皮货的做工和质感都很好。
菲斯陶器工厂。
摩洛哥的陶器世界闻名,特别是在造型、彩绘以及制作精细方面,堪称绝活,由于摩洛哥在历史上曾经被罗马人、西哥特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法国人等占领过,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其在设计和制作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加上柏柏人特有的细致和耐心,这你当场观看工匠们用小小的马赛克粘贴浴缸,绘制彩盘,就会深有体会。
摩洛哥的粘贴马赛克的技术肯定是来自古罗马,但不知他们的陶瓷工艺是否与中国有渊源。
北非花园。
越来越看不懂摩洛哥了,此景此色怎么会出现在非洲?从菲斯前往相隔不远的摩洛哥另一个古都梅克内斯的途中,窗外地景色令我们吃惊,在这里居然看到了水草丰美的辽阔草原,看到了条块分明的美丽田野,难怪当年喜欢养马的国王要任性地从菲斯迁都这里呢。此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大美时节,摩洛哥被称北非花园,当之无愧。
沃鲁比利斯城,
古罗马北非遗址,世界遗产。在世界三大古罗马古城遗址中,这个已有
2000
年历史的古罗马遗址齐名于庞贝古城,比起土耳其的以弗所遗址规模要小一些,但好像保留得更加完整。由于庞贝古城和以弗所遗址我们都去过,相对这两个古罗马遗址,这里似乎更有看头,特别是走在城市主道上,其神秘之感非常强烈。
最令人吃惊的是那些墙上的绘画与脚下的马赛克地板,
2000
年过去了,仍旧如此清晰、完整
梅克内斯
与菲斯是同一时期的另一个古都,相距只有
70
公里,之所以迁都梅克内斯,仅仅因为继任的新国王的任性,因为他喜爱马匹,喜欢梅克内斯这边有辽阔的草原。由刚刚在菲斯包揽古城,且梅克内斯仅有
30
多年的首都的历史,所以古城规模无法媲美菲斯,因此来
梅克内斯的主要看点是
"
伟大的苏丹
"
的皇家饮马池、粮仓和马厩。
这位摩洛哥王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的马厩非常巨大,据说在鼎盛时期曾同时饲养着
15000
匹马。当年这个举世无双的“国王的马厩”非常豪华,遗憾的是主建筑在
1755
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大部分损毁,目前在庭院中仅遗留了几十排拱门和石柱,但那份奢华的气派依然存在,不由得令人不难憧憬当年上万匹马共居一室时的壮观情景。
巨大的粮仓存储的粮食,据说可以使得皇城中的居民以及国王的御马足足吃
15
年!
粮仓外的蓄水池储备的水,足够上千匹马匹饮用一年。
舍夫沙万
被誉为蓝色小镇,世界遗产,摩洛哥的旅游胜地之一。纯净清爽的空气和蓝色的世界,加上错落有致的阿拉伯风格小城,勾勒出一幅舍夫沙万特有的画卷。漫无目的地在小城中走街串巷,大概是游览舍夫沙万,欣赏这蓝色的世界,洞悉当地百姓的百态生活,大概这应是游览这座蓝色小城的主要方式。
小城镇为什么偏爱蓝色,有很多版本的说法,地导告诉我们是因
小城居民为避开蚊虫,而将房屋外墙上涂上了用草药制成的避蚊剂,致使很多房屋外墙呈暗蓝色。久而久之,这种蓝色成为了这个小城的特色,招来了许多参观者,由此村民们索性将小城中大多数房屋的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最灿烂的天空蓝,由此蓝色小镇名声大噪。
小镇的中心被称为
Plaza Uta el-Hammam
广场,当踏上这里不规则的鹅卵石路面上时,似乎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刹那间眼睛已经适应的天蓝色消失了。广场上引人注目的大清真寺五次彩缤纷,那座高高的有着斑驳迹象的城堡,被红色城墙包围着,吸引着游人络绎不绝地攀爬登高,朝拜俯瞰落日下的小城。
丹吉尔
是摩洛哥最北部的城市,也是我们从摩洛哥前往西班牙的必经之地。这座城市最初是由腓尼基人在公元前
6
世纪建造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丹吉尔与欧洲大陆相隔直布罗陀海峡对望,最近距离仅
13.5
公里,是非洲相距欧洲大陆最近的地方。丹吉尔是座旅游城市,赫尔克里溶洞(
非洲之洞)、
海边风光
、
丹吉尔城堡、丹吉尔老城以及
卡斯巴大灯塔是这里的
旅游名片。
丹吉尔地处直布罗陀海峡的南侧,
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必须从这里经过或停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丹吉尔在摩洛哥诸多古城之中虽然历史最为悠久,但存留的历史遗迹却最少,整座城市几经摧毁性的破坏,而今眼前的丹吉尔完全是座新兴城市。
新市区。
抵达丹吉尔后,我们首先穿城而过,直奔海边的赫尔克里溶洞(
非洲之洞)。
丹吉尔分为新城和老城两部分。新城里几乎看不到古老的摩洛哥红色了,几乎所有房屋都为白色,高楼林立,街道笔直,沿途清洁明亮,沿街的树木嫩草与街心公园的鲜花盆景争相斗艳。
如果不是看到街道上高高的宣礼塔以及戴着头巾的女人,你绝对会以为我们已经离开了非洲来到了欧洲。历史上、近代史上丹吉尔确实一直是在异族人,特别是在欧洲人统治下。最早来到这里的是来自东方的腓尼基人,之后是古代日耳曼的汪达尔人、罗马人,之后是拜占庭人。拜占庭人之后,阿拉伯人从公元
7
世纪到
15
世纪一直是这里的主人。
1471
年葡萄牙占领了丹吉尔,公元
16
世纪西班牙人挤走了葡萄牙人,
100
年后英国人又打跑了西班牙人。公元
17
世纪末,摩洛哥恢复了对丹吉尔的统治。
1912
年法国再次将摩洛哥变为
“
保护国
”
,并在
1923
年变为国际共管区,成为
“
国际自由城市
”
。
1956
年摩洛哥获得独立,丹吉尔回归摩洛哥版图,
“
国际共管
”
状态被取消。
1962
年,摩洛哥宣布丹吉尔为自由港,
1965
年建立自由贸易区。
赫尔克里溶洞(
非洲之洞)
。
离丹吉尔不远的大西洋海边,有一个奇怪的洞穴,当地人称之为
“
大力神洞
”
或
“
非洲之洞
”
。洞穴不算大,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溶洞临海那边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绝对的一大自然奇观。不过实际上非洲地图与洞口形状方向是相反的,利用
PS
做
180
度水平翻转,就可看的更清楚了,还真是很相似,堪称鬼斧神工!
溶洞入口地处大西洋岸边,景区广场的白色的防护栏前方是一望无边的大西洋。大洋彼岸的正对面应当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不过两地相距近万公里,当年哥伦布就是从大西洋的这边义无反顾地冲向西方,用了
70
多天抵达彼岸,发现了被称之为新大陆的美洲。
赫尔克里溶洞由两个很普通的溶洞组成,前面一个不通大海,被用来布置了很多神话场景、咖啡厅,摩洛哥人现在也会见缝插针地做买卖了。从外面炙热的阳光下走进溶洞,会感到一种透心的凉爽,相信若在炎热的夏天肯定更会深有体会。坐在里面,
来上一杯冰凉的饮料,看看表演很是惬意。
后面的溶洞洞口较小,进去后先是一条低矮狭窄的长廊,弯弯曲曲的。走着走着前方突然宽敞了,并且一缕光线从前方照射过来,再向前拐过一个石柱就看到“非洲之洞”了,一个通向大海的洞口。
洞里比较宽敞,有一片很大的平地,一直通向大海。正是由于这个通向大海的洞口形状酷似非洲地图,所以这个溶洞才闻名于世,被称为非洲之洞。除此之外,溶洞中就没有什么其他的可看之景了,大家都集中在洞口拍摄,拍景、拍人,看谁能拍摄出更理想的效果。
丹吉尔老城
矗立在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一座小山上。一路上已经看了不少摩洛哥城市的老城,大同小异,所以我们的重点就是沿着老街爬到老城最高端
的城堡,眺望直布罗陀海峡,途中穿过当地最豪华酒店(从山下的一楼进去,从山顶上的顶楼大门出来),省的绕路费力费时。
途中经当地人介绍,我们进入一家酒店,说明来意后,老板热情地带领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从一楼爬到五楼,从顶楼大门出去不远就是山顶城堡了。
途中经当地人介绍,我们进入一家酒店,说明来意后,老板热情地带领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从一楼爬到五楼,从顶楼大门出去不远就是山顶城堡了。
这家酒店除了规模小一点儿外,其豪华程度堪比皇宫,不过标准间的房价也仅不到
400
摩洛哥迪拉姆,也就是大约
350
元人民币,让我们感到有些惊讶,比我们住的星级宾馆还便宜。不过也可能是酒店老板想利用低价把我们“撬”到他的酒店来住。
从酒店出来,在如同迷宫般的老城中转了大约
10
分钟,我们来到了古城最高处的城堡。老城下方是一个港湾,蓝色的海湾、白色的房屋、蜿蜒的沿海公路,一切是那样的宁静、祥和。透过直布罗陀海峡,远处隐隐约约的就是西班牙的海岸线了。丹吉尔距亚欧大陆仅
11
到
15
公里,隐约可见大海对岸起伏的山峦,那就是欧洲大陆西班牙境内的山峰。
傍晚,踏着夕阳斜射在地上的影子,我们返回了酒店。站在酒店顶楼上拍摄远处的
卡斯巴大灯塔和港湾的夜景。
至此,我们在摩洛哥的旅程全部结束了,明天将乘船跨越直布罗陀海峡,前往我们此行的下一站
--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那里我们将汇合新的旅友,开始新的旅程。
待续:【走过的路】摩西葡三国行
-
西葡综述
(
之一
)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走过的路】摩葡西三国综述02-马拉喀什至撒哈拉
后一篇:
【走过的路】摩西葡三国综述05-科尔多瓦与塞维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