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样的人判定我不会说英语

(2012-06-29 06:42:04)
标签:

教育

小留学生在美国

国人学英语

分类: 国人学英语

    刚刚写了篇博文试图“尽量客观”、“尽量避免自吹自擂色彩”地描述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自我评判自己的英语到了一个不是在英语国家长大的中国人能够接近的极限水平了。今天就碰到有人替我做了另外的判断,说我不会英语,也算是奇事一桩了。

    我前面提到国内有个小留学生过来寄宿在我家,现在她在语言学校强化英语。我在学校办手续时专门打了招呼,孩子刚到,是寄宿性质的,父母都不在身边,要适当多留意一下。好了,今天接到一个电话,说是从那个学校要到我的号码,问我能不能再带一个同年龄的女生。

电话打进来说的是英语,有十分明显的紧张感,急于要把学校提供我号码给她这件事情表述清楚。一分钟左右,前因后果交代完了,我从她浓厚的中国口音里判断她是一个中国人,就问她是否会说中文,因为用她那样的英语交流对双方来说都太吃力了。

    到此,我们改为了说中文。她先说学校说我是老外,接着因为她对学生的情况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告诉我孩子的妈妈在旁边,让她直接跟我说。因为孩子们上课时间快了,我和那位妈妈就约好在学校见面,我把她接过来看一下我们家的环境。

    见到她,寒暄二、三句后,我问她是不是浙江人,当然跑不了,汉语普通话的口音放在那儿。到了我们家以后,她总是在跟我谈孩子住的家里要全说英文,进而几次三番地问我是否会说英文。我就很奇怪,告诉她刚才帮你打电话的那个朋友不是跟我说的英文吗?而且她认定了我是一个“老外”,都听不出我的口音。她说“啊、啊,是呀、是呀,那个电话”,我都没有意识到她还有话没有说出来。

    她的女儿和我们家的大姐姐在同一个班上课,大姐姐回来后给了我另外一个版本,帮那个妈妈打电话的朋友告诉她们,我不会说英语,理由是我在电话里要求说中文!

    这是中国人有意思的地方,在国内吧,英语本不应该是个多大的事,一个背景元素,存留在它应该出现的圈子里就可以了。可是国内英语被推到了前台,放到了聚光灯下,搞成了全民英语,甚至我已经听到两例父母只用英语(而不用汉语)跟孩子做日常沟通的例子,实在是本末倒置了。可是到了美国(和我知道的加拿大),遍地的英语却沦入背景中去了,成了“老外”们的事情。很多通过各种渠道跑到美国来的华人就是生活在说汉语的圈子里,疯狂地工作赚钱,英语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背景噪音,能避就避。

    到了电话里跟我沟通这位就更精彩了,我跟她之间的英语往来也成了背景,被直接忽略掉。发音怎么样、表达是否得体(在这么短的对话里,流利性、复杂性不会体现出来),还有我建议她改汉语是想替她减轻一点压力,这些就更是无关的事情了。我在那所学校可能选择了跟行政直接说英语,道理很简单,课程教材的名称、老师的名字、今后大学申请的准备这些事情本是英语感念,大家说英语直截了当,又快有准。我都很怀疑学校只是告诉她们我只会英语,而不是说我是一个“老外”(提醒她们要找个会说英语的人跟我通电话)。反正最精彩的是那位电话里的女士,以极其紧张的语气跟我说了一通英语,等到发现我会汉语之后,居然可以得出我不会英语的结论!

    中国文化一直是一个单一语言文化,汉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几千的华夏文明沉淀里没有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印迹。接触到外语都定性为番言鸟语,外国人来了不会说中文都归结为舌头不会打转。国人下南洋、闯金山,都是自己扎堆,挣了钱寄回唐山,就是不能认真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到了现在,又把个英语神圣化、妖魔化,恨不得弄成了全民族最要投入精力去学的东西。

    英语是一门人类的语言,语言的第一特性是交际性,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把它推到聚光灯下、或是退到背景噪音里,都阻断了语言的交际性,那样是永远学不会这门语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