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是什么?

(2012-06-01 07:34:05)
标签:

什么是博士

美国博士

中国博士

杂谈

分类: 美国教育--大学篇

    我说得最多的,博士就是名字前面多加的两个字母:“Dr.”在美国,我得到学位以后没有再在学术界(包括教学和科研)工作过,所以一直听不到名字前的这个两个字母。即便就是在学校,象我过去就读的UCLA这样绝对崇尚民主的地方,大家也还是提倡以名相称。倒是现在儿子上了小学的学前班,学校的行政人员(也就一个校长二个秘书一个护士)和其他相关课程的老师,一天到晚叫我Dr. Wang。大概在学校这个圈子里,这两个字母还是更有分量一些。

在中国,我是常常被人称作“王博士”,因为中国称呼人总得加个头衔以示尊重。我既不是个什么“长”又不是个什么“董”,看到名片上有个博士,估计叫起来也挺很好听,于是大家喜欢这么叫。

那这博士两个字为什么又要上到名片上去呢,这要“归功”于我美国的生意伙伴,他建议我把中英文的都印上去。他的理由是,人家看到我是个博士,至少知道我受过教育,应该不至于是个坏人,而且也不会太笨,这样对生意有利。他说得还真没错!

今天看到小白牙在她的新浪博客上整理的一篇翻译文章《什么是博士》(感谢小白牙,独具慧眼使得这篇文章能进入我们的视野)。原文作者(是一位美国犹他大学的助理教授)用了简单十二个圆勾画出了成为博士的关键,简单之至可又精彩之至。

(我已全文转载,三、两分钟就可以看完。)

最大的关键在哪里呢?在第1011这两张图,要想完成一个博士学位,必须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完成一点突破,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点。有了这一点点突破,在这一个局部,你就会领先全人类,为此才能得到这个博士的头衔。所以,美国在没有科研经费赞助的文科,有人十年八年也完成不了博士论文,生了孩子、教几年书以后再回来完成学位的人多了去了。最极端的还有退休仪式和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一起办的。我在新浪刚入门时写的几篇关于自己攻读学位的博文(列在下面了),描写的学习过程核心就是怎么到达和怎么完成这一点点突破。

常常有人跟我说美国博士的含金量比中国的高,我一般都不愿意去做对比,因为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中国的博士是在熬年头,年头到了、学分够了,再由“终身为父”的导师出面,邀请一批跟自己交情不错的业内同行权威,搞个答辩会,这就是博士了。既然从来就没有过在某个小小局部去突破全人类已有知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圆心走到圆周这个涉猎领域内所有已发表过的相关知识的艰苦过程就不存在。比这个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完成突破所需具备的观察分析能力、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其他一切所需的教育素质。没有经历过这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点突破,就没有完成破茧化蝶的过程。剩下的含金量问题,就实在不好比较了。可以说国内只是碰巧把Dr这两个字母翻译成了博士,它们的内涵应该是不同的。

我还非常推崇这篇文章里的最后一幅画,是的,不要忘记整个圆。碰巧我的专业是应用语言学,也碰巧我有一个“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硕士学位(这是学校学科设置原因造成的,美国多为硕博连读,博士不授硕士学位),所以很多的育儿父母时不时要问我一本书、一堂课怎么教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我总喜欢用研究新药跟临床开药方的关系打比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如同研究新药,要有突破,哪怕是很小一点点。课堂教学好比是医生治病,要针对个体,综合使用已经有的药。一个好的医生或是好的英语教师,对于最新最尖端的理论未必掌握,可是他们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可以拿出针对患者或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案,不一定最尖端但往往是最实用的方案。在语言的课堂里(我在UCLA修过韩语,助教就是我的同学)、或是在儿子的学校里,我只是一个多具备一点专业知识的学生或者父母而已。

剩下的圆大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