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海归归海母语英语早教外语习得儿童学外语育儿 |
分类: 孩子的母语和外语 |
(还是需要先声明一下,我这里所写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想。韩博士的文章,我已全文转载,感兴趣的博友要自己去品味,不能从本文中“断章取义”地去判断。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基于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等自身条件,会对文章产生不同的观感,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越是一篇好文章,越有其深刻的内涵,越会得到读者在更多不同层面的共鸣。)
Ray做了小海归,回到中国的学校捡起了中文,Tommy跟着海归较早的我当了小“归海”,跑来美国的学校学英文。这样独特的生活背景,使得他们经历了环境语言的变换,甚至要带来第一语言的转化。韩博士的文章里说到这样几句,很能引起我的共鸣:“这一点我在学习语言学家的观点时也找到了支持。一个‘双语’或甚至‘多语’的人,实际上还是有一种语言更主导,更强势。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的母语。”
这一点是我最旗帜鲜明的一个观点,最早出现在我描写Tommy小小语言细节的博文《美国学童:英语思维形成的佐证》里。我现在看到许多父母,就期盼让孩子能够学成“双语”。一定要意识到在中国的语言环境里,一个孩子要把英文学到跟一个同龄的美国孩子一样或接近的水平,我不说是不可能,可是这个概率恐怕比彩票中大奖还要小。
韩博士说在美国没有给Ray“任何额外的中文训练”,不过他有家里人使用中文的环境。Tommy在中国也没有额外学过英文,而且他在中国完全没有英语的语境。两个孩子换了语境以后,都自然学好了环境语言,Ray的中文应该超过同龄中国孩子的平均水平了(我估计韩博士在下篇会讲到)。Tommy至少在学校成绩这个层面的评估上,英文也是完全达到了要求。在这一点上,两篇文章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逆水行舟这个词,脱离了实际使用语境学习外语真是犹如逆水行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韩博士有一段表述,实际上给我增加了不少底气。她说母语是中文的孩子四、五岁回到美国,“虽然他们的英语似乎很快就能适应上学的需要,但是讲出的英文经常在两三年中还是不能和英语母语的华人那么纯正,无论是语音还是表达方式都留有中文的痕迹”。不过在几年之后,“很多这样的孩子讲起英语已经令人无法和母语英语的孩子区分了。”也就是说,Tommy的情况再过几年别人就区分不出他的英语是否是母语了。到了那时,拥有跟同龄人相仿英语能力的Tommy,他四岁以前的直接中文接触就要成为他的一个语言财富了。不过,有一条对我还是明确的,我同样不会让儿子为了保持中文,年幼时在美国逆水行舟地去学中文。
韩博士说到根据她在美国学校的观察,进入小学之初,原先“学过Phonics的孩子在阅读上就腾飞了”。我这里不想涉及对具体某个学习方法的评价,不过韩博士接着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察,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起跑线的优势当然也越来越不明显了”。
这个观察很细,涉及了一个很复杂的系统科学的问题,就是怎么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如果先学了别的同学没有学过的东西,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就会突出一些。年龄越小、学习的内容越少,这个提前学习带来的优势就越突出。可是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功不明显了,甚至于不存在了,那么是否可以反过来推断早期的提前起跑没有必要呢?这是一个太沉重的结论,不容易有答案。可令我欣慰的是,有韩博士这一条观察,至少可以映证我不让Tommy介入逆水行舟的英语早教,不是在做一个简单无知的决定。
根据自己的经历,韩博士说到“我的海归朋友,凡是幼年孩子上中国公立学校,家长业余又没亲自管孩子英语的,孩子的英语母语三年内几乎全丢了,现在就和普通中国孩子在语言上看不出多大区别。”多精彩的观察!我的博文《小孩子学的外语会忘记吗?》里就是这么明确说出来的,不过我当时是把它当故事说的,给大家拓展一下思路而已。结果从网上的反应看,思路放宽的少,更加“迷惘”的多,他们希望得出要不要让孩子学外语的结论。这么大的结论怎么能依据网上一篇博文来做出呢?
韩博士另外还有一个很精彩的现身说法:“儿童的英语思维比成人的丢得快得多!比如回国后,我的英语思维几乎就没有多大损失,就是因为我是成人啊。”。这个时间的节点是青春期(Puberty),大概是十二、三岁的时候。原因是大脑的左右分工(lateralization)完成。这个时间节点相关于语言学习有这样几个重大意义:错过之后将无法有效习得母语(狼孩),之后学习的第二语言会有口音,之前学习的语言会被忘记。
最后,她提到“瑞的英语怎么办?我因为知道只要不久后一旦回到纯英语的语境中,他的英语水平和思维会非常高效率地回来,当然也没有慌。”我看是同样的艺高人胆大,不过这里面似乎也隐含了一个信息,Ray早晚也会“归海”(纯粹的主观臆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