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营养专家说过:很多的病都是吃出来的,自然也可以吃回去。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中,关于益寿延年、养生祛病的长寿之道,其中有四个精练的文字:食饮有节。
何谓食饮有节,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节制;二是节奏。
所谓节制,就是见到好吃的东西,那怕再喜欢吃,也不能想吃多少吃多少,暴饮暴食,而必须有所节制。为了身体健康,什么都要吃,什么都不能多吃,饮食平衡,适可而止。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不管什么食物,过了量,超过了你的消化吸收能力,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而节奏,是说吃饭的速度,吃饭不能太快,最好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嘴里还没嚼完,筷子又伸到盘子里去了。这种不讲节奏的吃法,不仅给胃肠消化造成很大负担,也容易使人的心火旺盛、躁动不安,久而久之,身体就会出问题。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一个人一生大约要吃掉70吨食物。为了更好地养生祛病、吃出健康,我们有必要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一般说来,食物在人体内的循环有以下几个过程:
首先,食物进入口腔,借助牙齿与唾液的帮助,对食物进行最初步的加工,食物被咀嚼成细小碎块并掺和唾液,唾液对食物起着润滑作用,同时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降解淀粉。经过咀嚼后的食物,经过咽部、食道、贲门输送到胃中,食道长度约25cm,食物通过食道的时间大约为7秒。
然后,食物开始胃内的消化。成人的胃每天约分泌1.5~2.5升胃液 ,
胃液中主要含有胃蛋白酶原、盐酸(胃酸)和粘液等 三种成分 。咀嚼后的食物经贲门进入胃后,与胃部的消化液及酶混合,经过胃部不断的蠕动,把食物磨碎成浓稠的粥状物(医学上叫做“食糜”),当食糜研磨成合适的大小时,就通过胃部末端的幽门到达小肠。
食物通过胃的速度主要取决于食物的营养成分 ,碳水化合物通过胃的速度要比蛋白质和脂肪快些 ,
而脂肪速度最慢。水则几乎不在胃中停留,可以直接通过胃到达小肠 。各种食物通过胃的速度不同 , 使食物具有不同的饱腹感
,正常成人食物通过胃的速度约为4~5小时。 
幽门是胃和十二指肠的连接口,食物从这个口进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位于胃与空肠之间,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 (约25~30厘米)
, 因此而得名。小肠总长约5.5米,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三部分组成。在十二指肠中部(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胰脏位于小肠的十二指肠处)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以帮助消化食物,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胰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是一个长而扁平、蝌蚪状的腺体,可以分泌蛋白酶、淀粉酶以及脂肪酶等各种消化酶,帮助人体消化脂肪、蛋白质和葡萄糖;还可以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能量的平衡和代谢调节。
而胆囊则用来储存由肝脏分泌的胆汁。肝脏细胞24小时都在分泌胆汁,在非消化时间,胆汁由胆囊储存。胆汁主要是由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以及钠、钾等物质所组成。胆汁的主要作用是消化脂肪,它会将脂肪乳化成微粒,以便于消化;胆汁还有促进脂肪酸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作用。
小肠内的消化吸收(3~8小时)。小肠
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一个正常人的肠道具有很多环状皱褶和大量绒毛,全部展开来算,表面积约为(200~400平米)。人体的90%~95%的营养素吸收在小肠的上半部完成。进入小肠的食糜,会和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及肠壁分泌的肠液混合,它们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促使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如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羧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肽和氨基酸;胰脂肪酶将脂肪消化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碳水化合物中的淀粉,先被淀粉酶分解成寡糖,进而在小肠粘膜细胞的腔面被糖苷酶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穿过小肠粘膜进入毛细血管被吸收入血,进入血液内循环。当这些微粒在通过肠壁微绒毛后,就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进入微血管和淋巴管中的微粒,经由血液及淋巴液输送到肝脏;氨基酸与糖类直接经由血液送达,而多数的脂肪先进入淋巴腺,再进入血液系统。这些进入血液的营养,开始进入内循环,由血红蛋白运送到人体各组织的细胞,转化为能量被吸收利用。
大肠排泄(约1~7天)。大肠是消化系统的最后部分,由盲肠、阑尾、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等部分组成。大肠最粗处的直径约为5~8厘米,大约是小肠的2倍,长度约为1.5米左右。大肠不进行食物的消化,其主要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和部分维生素,制造大便并排泄。食物营养被吸收后,剩余的糊状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大肠蠕动,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把糊状的残渣变成固态,形成粪便送至肛门,排出体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