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多少最安全?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亡原因第一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的头号杀手。在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9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近300万人,占总死亡病因的51%,既使幸存下来的患者,75%以上的人也不同程度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和“幕后推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或增长。但是,由于血脂升高通常不会有特异性的不适感觉,很多人因此失去了控制血脂的最佳时间,致使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壁内皮下方形成斑块,甚至发生斑块破裂堵塞血管的风险。所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高血脂患者的重要任务。那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多少才安全呢? 严格说来,我们不能笼统、简单的按血脂参考指标来控制,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控制标准。 按照胡大一等心内科专家要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普通人群要控制在3.4以内;中危人群控制在2.6以内;高危人群控制在1.8以内;而下了支架或搭桥后属于极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控制在1.4以下。
首先,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了4.9mmol/L,即便没有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单凭这一个指标,就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风险了。如果不及时调整控制,未来十年内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很高。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以下,对中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值也并不安全。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血糖水平会逐渐升高,如果不能及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管内很快就会长有斑块。
其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以内,对于年龄大于50岁的中老年人,相对比较安全。但是如果你是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三期或四期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应该严格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2.6以下。
第三,对于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应该控制在1.8以下。有研究表明,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以下,并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原有斑块会变得比较稳定;如果能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控制在1.8以下,动脉内会很少再出现新的粥样斑块。这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复发至关重要。
第四,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4以下,并且长时间维持这个标准,那么,一些体积小的或不稳定的动脉斑块有可能缩小甚至
"消失"(不是完全消失,而是仪器检测不出来) 。所以,对于放了冠脉支架的极高危人群,心内科专家要求长期服用降脂药,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牢牢控制在1.4以下。反之,也就不少认为放了支架就万事大吉的患者,未能严格控制血脂达标,结果一、两年内又放了第二次支架,这在我们身边熟悉的人中并不罕见。
第五,如果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控制在1.0以下,你这一辈子几乎不会再得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因为斑块已经停止生长了。现在,我们有些平台举办的所谓专家讲座中,常有人推销可以“化掉"
斑块的 "灵丹妙药",其实都是夸大宣传的骗人谎言。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将动脉中的斑块消除。当然,通过长期合理用药,有可能使斑块的密度增大、体积缩小。为什么斑块特别是高密度硬斑块不能“化掉"呢?心内科专家告诉我们,动脉斑块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到动脉内膜之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的泡沫细胞聚集而成。这种泡沫细胞一旦形成,就会牢固地生长在动脉内膜中,如果不破坏动脉内膜,就无法将斑块取出。但是,相关研究证实,只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就可以阻止它进入动脉内膜。比如,降低到2.0以下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会停止进入动脉内膜;降低到1.8以下时,已经进入动脉内膜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会逆流回血液中,被运回肝脏分解(当然,只有未被巨噬细胞吞噬的才能逆流);当降低到1.4甚至1.0以下时,持续用药2~4年,可以使斑块密度增加、体积缩小,从而使动脉狭窄的程度得到缓解。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控制在0.78以下,也是安全的。现在有一句说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太低了会损害身体健康,过低了,可能会增加脑出血、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风险。这种说法只是一家之言,因为目前医学界研究发现,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维持在0.5~0.8之间就可以满足人体的需求。因此,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0.78左右不仅是安全的,而且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由此可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不但可以使血管内原有的斑块变得稳定,而且还可以减少新的动脉斑块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