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营养与健康》
闲来无事,偶然翻出一本旧笔记,上面记有朱老总的两句话:“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
挺朴实的两句话,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也是我们五六十代出生的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生活,吃饭穿衣几乎从不讲究。食物不论是好是
孬,是生是熟,酸甜苦辣咸,有什么吃什么,能填饱肚子就行。青菜萝卜地瓜粥也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也罢,咱都能吃得有滋有味。那时候的胃也争气,那怕吃个生铁疙瘩也能消化掉。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零部件的毛病逐渐多了起来,就连我那常引以自豪的“钢牙铁胃”也开始不断找麻烦,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接踵而至。做为陪伴了几十年的老朋友,还知道在人前给留几分薄面,白天它不疼不痒,到了凌晨二点多钟、夜深人静时才开始折腾,虽然一怀温水就能使它安静三二个小时,但再想进入梦乡就难上加难。
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所谓网红专家常说,人老了要忘掉年龄,原来我也觉得有那么点道理。但多次碰壁之后我才明白,所谓忘掉年龄的心灵鸡汤,只能做为精神层面的某种寄托,在现实生活中切莫当真。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违背,更不能不尊重客观现实硬撑。年龄大了,各组织器官衰老了,对疾病的抵抗力自然就差了,如果仍然像年轻时那样满不在乎,必将是自食其果。
近几年来,有几次血的教训使我刻骨铭心。比如2020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多年来从没得过重感冒的我,这次却幸运地中招了:发烧、咳嗽、浑身乏力。这小小的感冒我也没太在意,除了隔三差五地喝包感冒冲剂,仍然骑着自行车冒着寒风南关、西关的来回跑。直到入了腊月,在天津看护小孙子的夫人归来,看我咳得深沉,便带我去做了个ct。嘿,麻烦了!已经支气管极化了。连忙用了阿莫西林,不管用;换了罗红,无效。算了,认了吧。本来当时看医生,正常用点药就可以痊愈的小感冒,却因为没当回事熬成了慢性支气管炎,一见凉气就非咳即喘,很可能下半辈子都要受它的折磨。
这次新冠肺炎的教训更深刻。今年7月6日上午,我开始浑身酸疼,接着开始出汗,豆大的汗珠一串串从头上流下来,不一会就把衬衣打湿了。量了体温,不太烧,才三十七度五。后来才明白这是因为出汗太多,体温升不上来。直到笫四天下午汗少了,当晚就狂飙到了三十九度四。用抗原试剂测试结果是阴性,又没新冠的症状,加上连续阴天下雨,长江路修路不便通行,当然更主要的是自己认为身体没多大事,就一直抗着没去医院。直到第八天,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才去看医生。结果两个肺都感染成了云山雾海,病毒和高烧把五脏六腑都毁坏的乱七八糟。于是,输液、吸氧、雾化、打肚皮针,国产的、进口的抗病毒药以及球蛋白都用上,折腾了半个多月才好转。但是,身体受到的伤害、各脏器的修复恐怕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了。
果不其然,老天认为给我的惩罚还太轻,又让心梗找上了门。新冠肺炎出院后,稍一活动我就感觉胸闷气短,自认为是肺部感染未吸收完,就没多想。9月3日我去市立医院看胃病,消化内科的老专家却给我开了个平板运动心电图申请单,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做了造影显示前降支和角支两处血管都堵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做介入的吴主任说,我这种情况,稍微遇到一点意外,比如激动、劳累都可能出现大面积心肌坏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放了一个支架,一个药物球囊,我从此也被打入另册,划归极高危人群。原本很少吃药的人,以后每天都要来抗凝、降脂,五脏六腑将成为药毒的实验场......
痛苦的教训告诉我,年龄不饶人,不服气真不行。
实际上,人到中年以后,身体就走下坡路了,各个组织器官逐渐衰老,活性酶缺乏,消化吸收营养和排除垃圾毒素的能力下降。于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都陆续找上了门。
营养专家告诉我们,人体所有的病变,都是某个器官出了问题,而器官是由细胞组成的,衰老、坏死的细胞多了,器官就会生病。要想好起来,就要靠新生的健康好细胞来代替,而健康的新细胞只能靠充足的蛋白质等营养素来产生。比如,心脑血管病治愈要靠肝功能的恢复;糖尿病需要胰腺功能的恢复;而胃肠炎、气管炎等慢性炎症的患者首先要修复粘膜,这些都只能靠充足的营养,靠人体新陈代谢的力量。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功能、吸收功能逐渐减弱,单纯靠日常饮食很难满足需要,必须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身体需要的营养素来补充。
有人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要我说,吃饭是为了给细胞提供营养,细胞健康了,人才能健康地活着。
所以,我爱上了《营养与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