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不错于是乎
不错于是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040
  • 关注人气:6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2023-02-12 05:38:43)

(三)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中华文化由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推演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乃至国与家、人的身心等多重关系,儒家系统提出了“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由内到外的逻辑递进关系和具有本末先后决定性的因果链,推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的结论,将天人合一的信仰落实在实践中。


尽管将“内圣”与“外王”统一起来在儒家那里阐述得最突出、最集中,但内圣外王思想是先秦诸子共同的主张,只是各家切入点、侧重点不一样。冯天瑜指出:“中华文化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与农业型的自然经济、宗法君制型的社会结构,相辅相成,组合为一个体系。”很多学者把内圣外王思想完全归入儒家。其实,“内圣外王”一语,最早是庄子提出来的:“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庄子·天下》)道家更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展开论证,其内圣外王的理论依据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为内圣提供了可能性和生命价值目标。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外王”的功利目的而去修“内圣”,而是因为人的生命的最高价值就体现在“内圣”上,而真正做到了“内圣”,所谓“外王”也就是不期而遇的事情。因此,老子反复强调无为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3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道德经》第37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66章)等。而儒家侧重从伦理学、政治学的角度展开论证,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中庸》的“至诚”以尽天地之性等,都对内圣外王之道有所论及。


治国平天下成为历代士大夫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特别是在国家遭难、民族危亡之际,便有一批以担当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直接参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就成为士大夫们的人生准则,即使不能建功立业,也不放弃修身养性,用自己行善成德的示范影响一方,引导社会,这成为“平天下”的另一种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