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得到功成
(2023-02-11 07:04:05)(二)知行合一,得到功成
“知行合一”是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来的,意味着对“道”的掌握最终要落到实际行动。中华文化“在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的一体化过程中,则早早在‘人’身上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内在统一”,因此“知行合一”在中华文化观念里,不仅只是认识论问题,更关乎天人合一宇宙本体论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落实,是人通达天道的必经之途。
《中庸》提出了如何通过“诚”以达到“合外内之道”的问题:“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通过实诚、至诚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实现内外合一,达到与天地宇宙同一,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儒家的知行合一思想并非只限于道德认知层面,更主要是立足于人这一主体的完善,思考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等多重关系,如张载区分“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正蒙·大心》),将“德性”视为人所固有的东西而超越物我两分,达到内外统一。王阳明将儒家古代知行观推到顶峰:“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知行合一成为生命主体体悟宇宙本体的生存论命题,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在人作为生命存在的自身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自然呈现,是完美人性、伟大人格的真正完成。
道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知行合一,但也认同知行合一这一主张。《道德经》第41章形象描绘了上士、中士和下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里以是否做到知行合一作为衡量悟道得道高低程度之标准。《道德经》第10章则描绘了道家所向往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身心、意念、心气、言行等达到纯净无染、无我无私,这就是天人合一,就能化养天下万物,就是所谓“玄德”,就是老子所追求的“道法自然”的境界。当然,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所讲的“行”,更多强调的是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