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天地,遵道贵德
(2023-02-10 05:49:38)效法天地,尊道贵德
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信仰既具有宇宙本体的超越性,又有下贯社会人生的现实性。《周易》中的乾坤二卦深刻揭示了天地人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人如何通过效法天地以通达宇宙本体的路径。
天道酬勤,效法上天“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源于《周易·乾卦·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刚强,运行不止,君子要效法天道,锐意进取,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精神贯穿于儒、墨、道、法、释各家,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如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荀子的“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墨子的强必治、宁、贵、荣、富、饱、暖,不强必乱、危、贱、辱、贫、饥、寒(《墨子·非命下》);韩非子的“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韩非子·喻老》)。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肯定了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反映了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内在客观规律,“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的上天就是最好的榜样。天道精神深深影响和激励着中国先人,融化为内在的民族本性,充盈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自强不息表现为立志、勤奋、节俭、好学、坚忍等多种品质,成为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内在动力。
天道无亲,效法大地“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源于《周易·坤卦·象传》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广的大地厚重包容,君子应效法大地,修养宽厚的德性,如此就能载养万物。厚德载物体现为儒家的仁爱精神:“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从爱亲人,到爱百姓,再到爱惜万物,即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在孔子那里,厚德的主要途径就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8章)“上善”,即最高的善,与儒家“至善”等同,都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善”和“德”的高度认同、信仰和追求。厚德载物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因果规律,即只有积德行善才能承载万物,获得成功和幸福。这一规律得到儒释道各家的共同认可和广泛推崇。《周易·文言传》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学》有“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道德经》有“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六祖坛经》有“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民间也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说法。厚德载物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之中,体现为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老子之“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道德经》第38章)、墨子之“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下》)等,更体现在中国人与人为善乃至兼善天下的精神境界之中。
中华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理想,充满了对上达天地之道、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51章)《周易·文言传》中有对理想人格的精彩描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乃至于达到天地境界成为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