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教的这十二年中,总有几双绝望的眼睛令我印象深刻,时常晃动在我的视线中。
这几个孩子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终日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张扬的青春在他们的身体里成了阴郁的黄昏,没有一丝光亮。课堂上很少配合老师,目光略显呆滞,作业很少完成。我偶尔讲几个幽默的段子,全班同学都会开怀大笑,他们却无动于衷,仿佛隔绝于整个世界。
起初,我以为他们是受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忍受不了终日苦读的辛苦。渐渐地,我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仅仅是厌恶应试教育,这倒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怕的是这几个孩子已经丧失了对知识和思考产生兴趣的能力,也丧失了领略真善美的能力。
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生理本能层面上的吃喝玩乐,认为吃海参用iphone穿nike谈个漂亮女朋友就是最好的生活。至于人类知识的精华和思考带来的快乐,他们是感受不到的。而且彻底关闭了你引领他们进入智慧生活的大门,任凭你怎么口吐莲花,说着闪耀着光芒思想的话语,他们也不为所动,反而认为这些东西很无聊。你就是让季羡林老爷子复活,来给他们,聊一聊,他们也会断然拒绝。季羡林的分量,在这些孩子心中,远没有一个夹着香肠的肉夹馍有吸引力。
说白了,这些孩子陷入了物质的泥潭,而且很深,精神世界的财富,他们没有兴趣。造成如此的境地,我不认为是学校的责任,更多的是家庭长期对孩子的溺爱。
溺爱是最简单的事情,给孩子足够的物质就可以了,不需要参与孩子成长,不需要经历孩子的喜怒哀乐,只需要给孩子钱就可以了。父母以为足够的钱就可以给孩子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其实真的大错特错了,父母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亲子深情,在此前提下,你才有机会给孩子展现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世界,并让孩子心向往之,为之努力一生。
于是,对于学习,哪怕是单纯为了考上大学的功利主义式的学习,这些孩子也不愿意去做。他们就是愿意玩儿,不愿意吃一点苦。
再就是这些孩子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缺乏基本的换位思考,一切都要以他自己是否高兴为前提。他自己只要不高兴,别人为他做再多的事情都是罪有应得。他们不会体谅你的难处,更不会体察你的不容易。是的,他们很绝情很自私。像极了死魂灵。
为什么?因为父母从小到大就没有教给孩子经历过别人的任何感受。为了省事,一切都是以最快速度用金钱把孩子打发了。心中的感受未曾给孩子讲述过,自己心路历程的感受从不告诉孩子,孩子无法感知。心灵像沙漠一样越来越荒芜。在该生长绿色植物的年龄,你没有提供给孩子充足的水源。孩子缺乏对外界他人丰富情感的认知,像个野兽一样,麻木僵硬地坐在那里。有时候,情绪波动还特别巨大,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真的让人望而生畏。
在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我曾下大力气试图很这些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亲近知识和思考,了解人性的不同侧面,但效果真的很一般。费尽周折,这些孩子都还以“呵呵......”
教育就是如此,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后来想补上,太难了。
现在想想,挺沮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