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阅读中,叩问生命的意义

(2018-01-10 09:57:30)
观念就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追问与认知,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更新调整认知的过程三观为什么重要?因为三观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最大的不同。三观不同,人的行为就会有所差异,最终塑造的人生之路更是迥然不同。作为教师,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引导孩子将其三观逐渐优化的过程。作为引导者,教师自身的三观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教师自身无法拥有正确的三观,孩子的三观势必也会出问题。这无疑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

正确的三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方向,更有兴趣,更加通透,更加自然。而阅读这种和经典对话、与大师交流的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不断更新三观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我们会不断打破思想的桎梏,走出陈旧迂腐的牢笼,习得更加正确科学的道理,并将其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这会带给我们全新的生命体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人是意义动物,做什么时期都不可遏制地要反思,我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何意义?借助阅读,我们关于生命意义的叩问才有了正确的方向,并艰难地向前挪动我们的脚步。

这一年,上半年带高三,应试的紧张压缩了阅读的部分时间,这就使得阅读的书籍更多的偏向于教育类。而对于一个领域的书你读的越多,就越会发现,本质的东西就那么多,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付诸于行动的勇气了。

先来看周国平老师,他像一个长者,拿着自己思考的精华与年青一代进行开诚布公的畅谈。尽管他现在也正遭受着巨大的非议,因为有人认为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在灌输没有实际意义的心灵鸡汤。但我不这样认为,周国平老师正是因为切中了时下浮躁喧嚣的社会习气,才戳中了很多人的痛处。他的文字平静如水,却犹如利剑,直指人心,让我们在茫然无措中转身立定,坐下来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要什么。现摘录周国平老师部分语录,每次阅读,都倍感认同:

关于价值取向,他说:“人的精力视有限的,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人与人的最主要区别真的不在于职业,而在于内心的境界,在于你的价值观,你是为什么而活的,你把什么看得最重要。职业的区别不重要,同样职业的人可能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心灵不一样。不同职业的人,只要拥有相通的心灵,就能够相谈甚欢。 ”

关于物质享受,他说:“在物质享受面前,人的肉体被它本身的生理构造决定了是有极限的。美食很多,可你只有一个胃。吃多了就要消化不良;房屋再多,你一晚上只能住一间。山珍海味、挥金如土、藏娇纳妾、美女如云等,不过是显阔气图虚荣而已。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是是生命的单纯,心灵的丰富和人格的高贵。为了钱而毁坏最好的东西,是十足的愚昧。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均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是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关于生活方式,他说:“人生应该力求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和人际关系的简单。有了这两个简单,心灵就拥有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宁静。现代人却在这两方面都复杂,物质生活上是财富的无穷追逐,人际关系上是利益的不尽纠葛,两者占满了生活的几乎全部空间,而人世间的大部分烦恼就源自这两种复杂。”

关于性格成熟,他说“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关于教育的见解,周国平老师的声音同样振聋发聩:“从启迪学生智慧上来说,靠重复灌输和强迫记忆标准答案奏效的应试教育真是太偷懒了太省力了。同时,应试教育在体力付出上又无比辛苦,因为这是一种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劳动,教师也很难体会到智力乐趣,辛苦成了百分百的折磨。在智力教育中,最不重要的是知识的灌输。当然可以教孩子识字和读书,不过在我看来,这至多是手段,决不可当做教育的目标和标准,追求孩子识多少字和背多少古诗,甚至以此夸耀,那不但可笑,而且可悲。教授知识的方法是否正确,究竟有无价值,完全要看结果是激发了还是抑制了孩子的求知兴趣。被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密的朋友,这是为人父母者所能获得的最大的成功。不过,为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败却并非被自己的孩子视为对手或敌人,而是被视为上司或奴仆。做家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中国家长相当可怜,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一面是孩子的奴仆,就是不能平等相处。”

魏勇老师是北京十一中的历史老师,我很好奇这位在网络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老师是如何做到让自己的课堂“有种有趣有料”并且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和《用思想点燃课堂》两本书带给我极大的震撼的同时也让我知晓了答案。

关于优秀教师,他说:“我觉得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做到,几十年后,你的学生还记得你在课堂上说的某句话,当他白发苍苍来看你的时候,还记得你是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我们只有成为这样的老师,走过人的一生,也许我们在晚年回忆的时候,我们才能欣慰地说:‘’我对中国的未来尽了自己的努力”。”

关于傻帽精神,他说:“伟大的人物往往具有“傻帽”精神,伟大的人需要伟大的人格魅力,伟大的人格魅力不见得是最聪明的人产生的,而是源于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向往而产生的浩然正气。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当中有这样的正气,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关于好的教育,他说:“我要求自己以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存在来与学生相遇,教育就是一次次的相遇,我并非刻意要针对谁,批判谁,只是出于对自我完整的追求,必须诚实地说出内心的想法如同小鸟正确的啼叫出黎明,这样才能换来学生用真实的存在来与老师对话,这时,教育发生了。”

尹建莉老师长期关注儿童及家庭教育,她在琳琅满目的各种教育口号面前异常的冷静,恪守常识,关注孩子一生可持续的发展是她教育观点的核心所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从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遇到的教育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科学的教育规律,让家长焦虑的心变得舒缓。

比如针对父母对孩子做出过度完美追求的要求,她说:“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要耗散太多的精力去迎合他人的要求。家长对孩子不要求完美,这不是懈怠,反而是一种勇气。人必须先要征服自己的自卑与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种种的不完美。”

针对时下流行的虎爸狼妈式的教育,她说“对于儿童来说,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儿童的内心世界是脆弱的,成长需要鼓励,尽量少一些惩罚。对儿童的一切严厉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没有一种错误的手段可以达成正面效果。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在成经久不愈的内伤。”

除了纸质书籍,网络阅读逐渐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因为携带手机比携带一本书要方便得多,容量更是没法比。网络阅读主要是博客和微信公众号。博客我最喜欢刘长铭老师和吴非老师的。刘长铭老师是北京四中的校长,行政事务繁多,博客并不是经常更新,但每篇的质量都非常高,他分析问题的角度灵活,深入浅出的同时也能高屋建瓴。

比如在近期关于师生关系的文中,他说: “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对自己有足够多的和足够全面的了解。为什么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呢?因为优秀的教师都懂得,自己的角色绝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绝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自己所担负的是全面育人的使命。让学生了解你的生活、你的爱好、你的情趣、你的品位、你的特长、你的思想、你的内心世界,你就会与学生之间架起许多条沟通的桥梁,你就给自己留下许多和学生可供讨论的话题,你就给学生心中播下了许多颗种子,你也为今后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留下了许多契机、做了充分的铺垫。俗话说,好朋友之间无话不谈,没有秘密。当你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时,就已向学生表明,我愿意和你们成为好朋友,我们一定能成为好朋友。学生是会体会和理解这一切的。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专业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构建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和亲密无间师生关系,是一门需要教师毕生学习和研究的教育艺术。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离不开生活情感的深度交流,离不开精神心灵的平等互动。如果教师迫于外部压力,只顾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师生之间多是知识交易而少有情感相依,师生就很难成为亲密的同伴和朋友,这样的关系必然是冰冷而无趣的。”

  关于人格魅力,他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个高度综合和复杂的评价指标,是一种人与人交往中产生的难以描述更无法量化的感觉。也许我们今天很难给出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评价标准,但是,无数的经验让我们知道,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产生最佳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具备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把教育变成师生相处的一段幸福生活,让教育真正影响学生的一生。”

关于高效教育,他说:“高效的教育来自于学生对教师的相信或信赖。相信或信赖不仅来自于教师的授课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学生内心感受到的教师对自己真诚而全面的关怀,而不仅是对学业课程和考试成绩的关心。有了这样的相信或信赖,学生才不会把教师的话当作耳旁风,教师的言行才会深刻影响学生内心,教育才能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关于教育真谛,他说:“教育就是使人从天真变得成熟,再变回到天真的过程。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天真走过来的。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后来变得有了一点儿知识,有了一点儿本事,我们对社会有了一点儿了解,这可以说从天真走到了成熟。为什么还要变回到天真呢?社会和生活使无数的人变得圆滑、变得世俗。未来的社会需要坚守底线、坚持真理,坚持理想和原则的人,需要那种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理想,哪怕在别人不理解的情况下,甚至在别人冷嘲热讽之中,仍然坚定的走自己的路的人。这是一种成熟的天真。这种天真不是那种无知的天真,而是一个人具有了坚定的信仰,具有了坚定的价值观以后对自己人生追求的一份坚守。”

吴非老师是南京师大附中的退休教师,一直笔耕不辍,他被称为中国教育的良心,文字背后充满对中国教育深深的忧虑,他分析问题不偏激,总能就着当下的矛盾给出最合乎现实的理性见解,指出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还能提出解决的方法。他是一线教师中的实干派,充满理性主义。

比如关于教育封闭化的现象,他说:“让学生认为“工业”“农业”与他完全无关,则会影响到他在未来的生存能力,因为他汲取智慧的渠道狭窄了。今天的社会,很多人出于生计,在从事他们并不热爱的职业,工作能给他带去不错的收入,却再也不会给他任何惊喜,这是对生命的浪费,所谓的职业倦怠,与人在受教育过程中过早丧失好奇心有一定的关系。应试教学需要万马齐喑,按部就班,需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因此,长期困于应试教育,职业倦怠期会提早到来,教师在工作中缺少新的发现,缺少创造激情,积久也就可以凭“惯性”生存。常有教师说“熬到退休”,说明工作已经没有乐趣,不需要智慧和激情,纯粹是为谋生了。一旦智慧被贬低,激情消失,教育也就谈不上“品质”。 ”

关于保护儿童想象力的精彩论述:“一百多年来,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为什么是美国?在世界上,和欧亚文明相比,它是个处在“童年”的国家,没什么“底子”也就没多少“规矩”,思想文化方面的清规戒律少,自由散漫,简单,作为拓荒者,白手起家,敢想敢做,人的想象力付诸实验的可能性变大,美国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一系列重大发明,和“童年国家”的陈规陋习少大有关系。反倒是“老底子”越厚的国度,麻烦越多。鲁迅说过,“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娜拉走后怎么样》)然而,我们的先人,在很远的古代,制作桌子,发明火炉,根本不会要流血;祖先“四大发明”时,民族的“年纪”也不算大。一个社会缺乏想象力,固守旧有观念和秩序,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满足于现状,甚至担忧不能保存延续现状。人也是这样。面对同样的事物,成年人不免瞻前顾后,不置可否,因为他有既得利益,儿童则无所顾忌,自由言说;成年人不敢想的事,儿童不但敢想而且敢于去做,不怕失败。如果不在童年保护并培育想象力,教育似乎也没有什么要做的事了。”

今年在我新关注的教育公众号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人民教育”,里面好文章俯拾皆是,既有教育大家的,也有一线普通老师的。每一篇的文字都是真诚的,没有假话空话和套话。读后,总能让人激情满怀,对工作充满向往。

比如管建刚老师在给年轻教师的建议中,第一条是这么说的:“一个人,不是有多少钱就有多少成就。身边有人中奖500万元,你会羡慕,但内心里不会产生敬重。敬重和羡慕是两回事。我们敬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不仅是因为他拥有雄厚资产,更在于他在打拼企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的企业为社会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人生的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作为一名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为者”。我们每教一个班级,就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教书育人一辈子,就做了一辈子实实在在的“有为”事。不管经济大潮如何席卷而下,面对人生,请自尊自信:我,能成为大写的“有为”的人。”

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科融合,文科综合内部的界线不像以前那么绝对地界线分明了。很多题目要想做对就会用到其他学科微不足道的一些知识点。施展老师的《枢纽》这本书打破了一般历史讲述的中原视角,展现了一个超大规模、多元一体的中国:对内,中国是个多元一体的体系;对外,中国是世界秩序的枢纽。而贯穿这两个身份的,是中国的一个根本特征——超大规模性。他说所谓的中国历史,就是一个共生体系的演化史;它在古代最终落实为一个整合了汉满蒙回藏各种要素的多元帝国,中国“多元一体”的结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锻造出来的。读后,让人脑洞大开。

熊培云老师的书思想深邃,极具人文关怀。这本《慈悲与玫瑰》也不例外,读完任何一篇都需要掩卷沉思,方能消化到位。书中《教育的心灵》一文中,他表达了对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盲目攀比现象深深的忧虑:

“很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学这学那,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焦虑。他们担心的不只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很多条起跑线上。在此背景下,一个孩子如果想停下来,或者对路边的某个东西表示出兴趣都是有罪的。这种教育方式唯一的好处就是给家长某种安全感,但是这也意味着拿孩子的未来在冒险。当一个孩子在对庸众的学习中泯灭了个性,只是跟着大多数人来成就自己,就算是将来成为所谓的社会精英,却也逃不出精致的平庸。因为从一开始,他就不被鼓励具有创造性。同样危险的是,背离了孩子的特长与兴趣,还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灭顶之灾。如果老兔子天天逼着小兔子学乌龟游泳,最后小兔子不但学不会游泳,甚至对生活充满厌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谁的附庸,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利益、思维和灵魂。教育不是为了完成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奴役,而是为了让下一代有更多的创造和自由。教育不是为了实现上一代人的理想,而是让下一代人能够寻到自己的理想并有机会实现。”

好的理念不用灌输,只需要遇见。目光所及之处,即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并油然而生“心向往之”的冲动。这些美好的文字所承载的思想给了我继续站在讲台之上释放教育激情的动力。还有很多其他的书籍,不再一一介绍了。最后我想用连岳老师的一段文字作为结束:

 “每一个孩子,坚持到高中,都不容易,那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中下阶层学生,更不容易,你至少必须同情他们,尊重他们。战斗到底,直至失败,这看起来是中下阶层学生的高考悲剧,其实正是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资产。这种经历,将在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出现,以后的战斗,不像高考,之前有个大概,而是拼韧性,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谁会胜出。

我将一再提醒他们:请记住自己高中坚持到最后一天的经验,这是高中的意义所在。好学生高考成功,然后不再奋斗,也走不远,中下阶层学生,牢记并重复高中的奋斗模式,人生也有无尽可能。一个好老师,让所有学生学习找到意义,这是教育的宗旨,让每一个学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只照顾前面学习好的孩子,无限制造恐惧和压力,或能获得不错的高考业绩,那样的教育,我认为太低端。

老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让接触过自己的学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面对人生。高考,只是副产品。”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