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晚上晚自习,一进教室,很多同学在抄我课件上的幻灯片。我们的孩子就是喜欢抄来抄去,因为不费脑子。恨不得高考直接考课本上的内容才好呢。
不会思考,或者说不愿意思考,或者说惧怕思考,已经成了现在孩子学习的最大问题。你在课堂上启发半天,学生会用异样的极不舒服的眼神看着你,仿佛再说,别卖关子了,直接呈现出来,我们抄下来,背熟不就得了,费这劲干嘛。
习惯了被灌输,当你给他们思考的自由,他们反而一脸麻木。
鸟儿在笼子里关久了,打开笼子门,却已经不会扇动翅膀。
到了高中阶段,学习活动必须以思考作为主要的途径。可惜的是,我们的孩子此前接受的教育大多都是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凭借记忆,就能够在一系列的考试中拿到高分。由此,学生会把学习等同于记笔记和背诵。带着这样的认识进入高中,就会停留在以抄写和背诵为主的浅层次的学习档次上。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记忆的能力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文科的学习,记忆能够撑起大约百分之七十的分数。这当然与高考现行的考试方式所衍生的考试规则有很大关系。这个规则会异化命题人当初的良苦用心。以语文为例,曾有学生给我说,他背诵了八个万能开头和八个万能结尾,每次写作文,轮流使用,只是更换这些华丽句子中的关键词而已。他还说,有时候甚至会根据需要自己编造名人名言,什么莎士比亚说过,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其实都是他自己编的。
当时听得我目瞪口呆,这就是应试作文的漏洞,阅卷现场的老师是没有时间一一查证的。我甚至想,学生如果照搬上去一篇别人的文章,被检查出来的可能性也很小。
你看,连最需要吗创造力的作文题都沦落成了凭借记忆就能拿到高分的地步,其他题型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我依然给孩子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如今的高考改革,其趋势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呈现鲜活的材料,给孩子们创设全新的生活情境。教材和课堂所学只是一个工具,让学生锤炼自己真能力的工具。拿到试卷,一切仿佛都是陌生的,问题也是全新的。你需要用你学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去现场处理这些新问题。这一定是未来高考的方向。
而适应这个方向,就一定离不开阅读和思考。孩子的大脑,不应该是一个知识容器,而应该是一个电子芯片,能快速处理接收到的各类信息,做出最客观正确的反应。而从容器到芯片的蜕变,自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你要精心备课,设计出好问题,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才是课堂的重心。这就要求老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阅读者、思考者。
阅读是一项适应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孩子获得最多的信息。据我观察,现在的孩子普遍阅读能力比较差,其直接表现就是审题审不准确,材料呈现的文字无法理解到位,提取不出有效信息。
阅读不等于认字,更不等同于看几个小时的娱乐八卦,阅读必须针对于本人而言,要有一定难度。没有难度的读书,不是阅读。阅读和思考是相伴相生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停顿,需要反复翻阅,需要静静地揣摩文字的含义。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才能获得流连忘返的阅读体验。也只有在反复思忖中,你的阅读能力才能飞速提高,达到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水平。
很显然,现在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他们未曾艰涩地“啃”过哪怕一本书。
他们只是习惯了课堂上认真记笔记,课下努力去背诵。他们只会聆听、接受和消化。不会思考和质疑。
当然,记忆永远是思考的前提,但也永远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思考需要知识储备,这一点离不开记忆。但如果永远停留在记忆的水平上,以背得滚瓜烂熟为唯一目标的话,那么我们就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给学生呈现出学习的的真正意义。
多么希望孩子们,能停下里,认真想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