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之时,排除法总能一招制胜

标签:
教育随想 |

9.图示时间内工业重心与排放重心转移方向的共同趋势是(
A.向东南转移
10.泛长三角地区2005年到2010年碳排放重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C.外围区大力发展服务业
11.下列措施不能够推动泛长三角排放重心与工业重心趋于重合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
C.优化能源结构
解析:9题相对容易,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不难看出C项是最佳选项。很多同学说A也对啊,的确有一段时间两个重心都是向东南移动的。但如果你认为A对,B也就跟着对,同样有一段时间二者都是向西北移动的。A若对,B就一定也对,只能都不对。
我分析到这里,不知大家明白了没有,选择题的核心技巧就是“选”出一个最好的,而不是对的,上述AB两个选项单独拿出来都是对的。而选择题又是单选,只能选一个,那就只能是C了。D项本身描述是不正确的。
依我看,AB也是对的,就是对的,没有任何问题。它们的错误只是由于文综选择题是单选,是只能选一个的规则让它们委屈含冤,无法成为正确答案。C项就是渔翁得利。
这是排除法的第一种情形的使用——同归于尽。你对我也对,只能咱两都不对。直接将我们排除就是了。
再看第10题。2005年到2010年碳排放重心的变化是向西北方向移动,说明西北方向的碳排放增速明显。孩子们需要知道的是产业结构中工业的碳排放是最大的,服务业其次,农业最少。而工业又分为低端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碳排放是最大的,比如钢铁、石化、冶炼,机械等;而高端制造业碳排放量相对较少,比如电子仪器,高档服装、芯片制造等。
知道了这个背景知识,你应该意识到既然西北方向的碳排放增速明显,说明碳排放量越来越多,应该是低端产业迁移过去导致的,应该涉及到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接下来看选项,A项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看就傻了,这是什么意思。不要慌,接着看,B项核心区大力发展制造业,这个明显不对,因为如果核心区要是大力发展制造业,也就是工业,那么碳排放就会明显增加,重心就会像核心区也就是向东移动。明显不合题意。C项外围区大力发展服务业,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服务业的碳排放量很小,要是这样的话,碳排放重心就不应该向西北移动了。D项产业转移约束增大,这个干扰性很强,既然约束增大,就说明产业转移难度就越来越大,这和起初我们得出的低端产业大量外迁的事实是自相矛盾的。当然排除掉D项的确需要很大勇气。
绕了一个弯子,再回到A项区域经济一体化,什么叫一体化,就是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加大区域之间联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之间交通通达性。这不就等于说,促进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吗?同D项相反,不是约束增大,而是约束逐渐减小,于是A项是正确的。
很多同学抱怨,为什么A项不能直接说成产业转移的约束越来越小。非要说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样艰深晦涩的表达方式。这就涉及命题者的小心眼了,这要把A项换成产业转移的约束越来越小,这道题就没有难度了,没有难度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对,也就没有区分度了。命题者为了提升一道题的难度,有时会在文字表述上做文章,故作高深,神经兮兮。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一点点分析字面的意思,得出背后命题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比如上题中BC两项很容易排除,D项也不难排除,就是A项的说法让我们举棋不定。但只要你能坚定BCD是错误的,就可以鼓足勇气选出A项。
这是排除法的第二种情形的使用——一枝独秀。通过缜密的分析,确定另外三个就是不符合题意的,那么剩下的那一个就是对的。当然在,这个过程是需要一点专注精神和勇气魄力的。
再看11题,
通过分析完这道试题,大家应该对排除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之所以排除法越来越重要,成为突破很多难度较大的选择题的制胜法宝,就是因为命题者在设置四个选项时动了手脚,刻意用很“装”的语言来描述,故作高深。让你一看就紧张,不静下心来分析根本不可能得出命题人真正的意图。人就是这样,对相对陌生的事物总是条件反射式的逃离,而宁可选择一个自己很熟悉却明显不合题意的选项。这就是命题人无奈之下做出的小伎俩。
懂得了这一点,同学们就要平视四个选项,遇到陌生的表达也不要慌张,暂时放一放,多半情况下剩余的三个都有硬伤,能逐一排除。剩下的那一个就是正确的,哪怕你对这个选项还有点陌生。
我们也不要骂命题人为什么这么不实在,装什么装?他们也没办法,如果每个选项都清晰可见,一目了然,那这道题就没有价值了,怎么凸显高考的选拔功能?当然我依然很瞧不起这种命题手法,毕竟有点故弄玄虚,不那么光明正大。
理解万岁!同学们加油!
纠结之时,不妨用用排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