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节选自周冲文章)

(2016-05-26 09:07:49)
标签:

育儿

    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
    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也要远远低于其他知识分子阶层。
    这不单单是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的原因。
    第一,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1.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定势。
    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创造型个人的发展。
    2.过于关注细节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
    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此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3.求稳的心态会遗传
    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教师实际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
    有一位名叫三浦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
    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他们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
    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懦弱、服从了。
    二、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大量阅读,不唯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
    许多教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是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辛劳,可没有多大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眼中,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落后的陈旧观念和落后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真正热爱知识,那么,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个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