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高考的影响就是考查大家的每一道题都不是直来直去的,都必须借助鲜活的材料,这些材料既有文字,也有图表,有的还是漫画。很多同学的基础知识自以为学得还不错,结果一做题发现面对形式多样的材料,连个下手的地方也找不到,没有任何切入点。只能胡乱答一通草草结束。发下卷子来得分寥寥,要么思路完全跑偏,写了不少却浑然不在点上;要么理解上有偏差,你就认为自己的想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呀,老师讲得自己根本接受不了。一句话,你把题做错了,却很不服气。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你所学的知识和题目给的材料情境合理对接呢?
第一点,你对知识的掌握必须非常熟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绝对是根本所在,很多同学自以为会了懂了,其实,简单地会了懂了同熟练掌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做题犹如高手较量,别人出招你只有看懂了,才能灵活应对。唯有你的基础很扎实,才能一眼洞穿材料背后的玄机,才能迅捷地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匹配。知识你掌握磕磕绊绊,加之考试你又非常紧张,于是你慌了,只能慌不择路乱打一通。所以上课认真听,课下落实好是提高成绩的根本。
第二点,你要有高度重视材料的意识。对,这就是一种意识,一种对材料的无以复加的重视。所谓重视,就是能稳稳当当把材料表达的意思看清楚。这需要你有定力,有静心阅读的能力。材料的细节之处往往是你做对一道题的提示点和触发你思考的引爆点。而残酷的现实是很多同学往往对材料视而不现,读了吧,真读了,就是没领会材料的意思。对待材料,绝不是简单地读一遍就拉倒,而是要反复琢磨,因为你必须清楚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隐藏打开着这道题的钥匙。你只有上升到文言文解读的层次才能逐渐锻炼出对材料的强大拆分能力。这种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必须经过刻苦的锤炼。
第三点,恰到好处地学科思维。每一个学科都有内在的知识逻辑体系,只有弄懂了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你才能够按照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你的发散思维很容易胡乱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但这些联系是你自己建立的,是按照你自己的思考方式建立的,并不符合高考中这个学科的特定思维方式。如果你坚持你的思维方式的话,做起题来肯定错。当时你还发现不了,总认为自己做得就是对的,再怎样检查也检查不出来。只有你老老实实听老师讲,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摒弃掉,融入老师讲的思维方式之中,你才能摆脱困境。当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你的大脑进行扼杀的惨烈过程。也是高考的弊病所在。
以上三点至关重要,大家认真反思,总会找到合理使用材料的秘诀。希望大家学会动脑,学业上能更进一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