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里那些可怕的“好习惯”
(2015-08-11 20:29:16)
如果你具备一定的教育常识,你就会发现,那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好习惯中,其实有很多习惯并不科学。下面我们就来评判几个。
第一,“上课专心听讲、坐姿端正。”我对前半句没有任何异议,但我一直不明白,一个学生上课专不专心和他的坐姿有什么关系?难道一定要让他笔直地坐在座位上把双手放平才是认真的表现?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的,如果我们的课堂过于乏味,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坐立难安,这个时候还要强迫学生用同一个姿势忍受这种沉闷,除了强人所难,还可能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反感,进而失去课堂兴趣。其实让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最好方式绝对不是强迫学生端正坐姿,老师只有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丰富课堂的互动文化,让那些好动的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让课堂的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二,“避免东张西望、开小差和注意力不集中。”人类对大脑的研究显示,开小差和睡觉一样,是大脑休息和储存记忆的重要方式,适当地开小差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任何人在大脑思维高度集中的情况下,都需要适当的开小差来缓解大脑的疲劳。
第三,“上课不随便接老师的话。”这里的接话不包括对老师的故意挑衅,指的是正常的随机即时课堂提问。每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疑惑,总有老师拿“有问题下课讨论”来搪塞,久而久之,学生便再也没有了在课堂上思考和提问的兴致。提问是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最不容剥夺的权利,不管他用什么方式向老师提出质疑,都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如果要在课堂秩序和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之间做出选择,后者毋庸置疑是更值得我们保护的。
单一而重复的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有害的,长时间持续学习的效果远远不如间歇性学习的效果好,所以,学习要劳逸结合,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常识。我们首先该做的不是责备学生“为什么没有别人用功”,而应该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对学生产生兴趣”。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