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痛苦之根源
(2014-08-24 16:06:54)
标签:
教育随想 |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只有10%的学生能有机会进入顶尖学校,适应接受其挑战,在国外,这10%的学生是十分刻苦的,而他们也有能力承受这种刻苦。但在国内,是100%的学生都去争取这10%的机会,其结果必然是90%的人被名校绑架,因为不管大家如何努力,清华北大的招生人数始终是固定的,于是,近90%的同学败下阵来,成为“失败者”。
相对于中国的“单一”选择,发达国家大多是“多元”选择,学生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所以,按照不同的轨迹发展,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大家都去挤一条路。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高等学校各有特色,考入什么样的学校都不丢人,将来做蓝领还是白领,受到的社会评价几乎是一样的,没有各种眼光看你。中学老师更不把学生的升学放在心上,只管教好自己的课程;第二点正是实现第一点的前提,国家社会保障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分出身贵贱和学历高低,每个人都享受平等的保障。因此上大学对每个公民来说,不存在改变命运这样的色彩,上名校和上一般学校在物质生活上并没有太大的悬殊,升学的忧虑是不存在的。升入名校就是为了发展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自我成就感。所以,每个个体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思路,以自我实现为基本前提。
因此,国外的高中生心态都非常淡定,不管成绩如何,都各得其所。
我们的教育只给学生提供了一条公认的成功的路径,学生们的选择极为狭窄,不管兴趣如何、能力如何都要上应试的战车,而这又与教育承担的非教育功能有关。教育的本质本来是成长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学会快乐生活,而现在的教育成为了改变人命运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加之户籍制度的区别造成人人生而不平等,各行各业享受的社会保障相差迥异。所以,所有学校、家庭和学生,都存在严重的教育焦虑,丧失了教育本该给社会带来的快乐。
为了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就必须考出高分,PK掉大部分同学。在此背景下,中国教育成了功利教育和竞技教育。教育成了获得成功的手段,成了生存竞争的工具,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极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极大忽视了人文情怀的培养。而以升学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更把同学之间变为竞争的对手——成功升学者成为教育的成功者,而升学失败者,则是教育失败者。这种竞争,让同情关爱逐渐远离,不择手段丧失底线获得成功,成为不少人的生存法则。于是社会越来越冷漠。
从教育让每个人生活更美好的角度分析,功利教育和竞技教育,是反教育。受教育者或许在这样的教育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但却没有健康的价值观,甚至没有基本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完全按照功力规则行事,而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而且,令人忧虑的是,说谎教育大行其道,让很多人从知识角度能说出很多为人做事的大道理,可谓满嘴的仁义道德。可是,现实中的表现却大相径庭。这样的人,内心你能平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