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学科思维
(2014-05-21 19:01:23)
标签:
专业研究教育 |
每一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都会出现“培养某某学科思维”的要求。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固定的思维习惯。就是说:“看到条件A,你要条件反射一样想到结果B。”也就是说,你的思维要有章法,不能乱来。试题命制的好与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决于题目是否很好的体现了本学科的思维特点。
自然科学没有问题,像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知识完全是客观的。学科思维就是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比如一道数学题,数学素养好的同学一看已知条件很快就知道下一步怎么想,题目迎刃而解。但数学素养差的同学就会干瞪眼,眼睁睁地不会做。
人文学科就麻烦了,像语文、政治和历史三科最为突出。面对同一个材料,不同的人他的解读肯定不一样,回答问题的思路也就不同。这就是政治历史下了课以后同学追着老师问:“老师,我这样想不行吗?”老师拼命给学生讲解,引导他放弃自己的想法,从适应考试的角度来理解。
作文就更明显了,对材料或话题的解读学生都很慎重,生怕“跑题”,连个基础分都拿不到。因为只要你的立意偏离主题,语言再好,论据在充分也无法拿到高分。这就叫“应试”。
这些人文学科为了考试的需要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都有约定俗成的束缚,就是老师上课只能这么讲,考试只从这个角度考。谁能最早放弃自己的想法,迎合老师的讲解,谁就能拿高分。这就叫“扼杀”。
其实,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如果任凭学生的思维发散,就会给阅卷带来困难。于是产生了“标准答案”。按一个标准评价学生,好操作,也很公平,但显然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