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质”与“量”之间我不再纠结

(2012-11-12 08:08:06)
标签:

教育

最近的很多课我的课前准备是很充分的,把《五三》和《优化设计》等资料上的题完完整整做了一遍。并在做题过程中把我认为质量很高的题做了标记。随后我把这些题一一从网上搜出来,并转到课件上,用作讲练结合或是变式训练的典型题目。好题实在太多了,但我哪个也舍不得丢弃,于是搜题和做课件占用了我相当长的时间。

我满怀热情地走上讲台,试图把所有的好题都让同学们做一遍。就像一名特级厨师想把自己能做出的所有美味佳肴都让客人尝一遍一样。然而,我的百倍信心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的沉重打击。一节课就是四十五分钟,基本知识的复习必定要占用大段时间。我迫不及待的展示一道道题目,担心学生做不了下一道题而无法形成思路。很多题目由于时间太紧甚至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长的时间来思考,完全由我来代替。即便提问学生,学生由于思考不彻底而答得语无伦次,我还要一一纠正,这更加浪费了时间。

沮丧地回到办公室,我开始反思问题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是我的备课出发点出了问题。我想把关于一个知识点的所有经典题目通过一节课都让学生做一遍,说白了就是开阔学生的眼界,什么样的题都见过。毫无疑问这不现实。我应当从关注学生做题的数量转移到学生做题的质量上来,学生囫囵吞枣我越俎代庖似的做题方式必须舍弃,一味追求做题数量,不但不会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反而会滋生学生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思维习惯。要做一道是一道,给学生留足时间,深挖潜力,日积月累,就能打造出学生真正的“能力”来。有了能力,在遇到新的题目也能迎刃而解。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根本。那种试图做尽天下所有题目,押题财宝下赌注的教学方式是愚蠢的。在“质量”面前,“数量”永远是次要的。这也算是“欲速则不达”的真实写照吧。

由此,我想起了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鱼”代表的就是数量,“渔”代表的就是能力。让学生吃再多的再好的鱼,都不如交给他如何捕鱼更高效。他会捕鱼了,也就想吃什么鱼就能吃什么鱼了。

各位老师,坚定不移地站在“质量”一方,教给学生如何捕鱼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