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上课经常出现一些小失误,令整节课黯然失色,下课后我的情绪也很低落。作为快乐源泉的课堂一旦出点闪失会立即转化为沮丧苦恼的源泉。而更有甚者,一些失误的出现自己竟浑然不觉,多亏了学生的及时指点。
【例子一】
地质作用学案讲评时的一道题——
(2012
北京卷)右图为温带某景区导游图。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
)
A.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
B.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
C.瀑布的落差受径流量控制
D.湖泊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
选项中最难解释的是B和D两项,针对B项,瀑布的出现一般是降水量比较大的地区,以冰雪融水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不会出现瀑布;在一个就是图中山峰的高度,2038米的温带山顶不会出现终年积雪。D项我在课堂上的切入点是火山口湖的形状,并展示火山口湖的图片,告知学生火山口湖近似圆形。接下来我犯了一个低级失误,把图例中的露营地当成了湖泊。学生应该是发现了这一问题,但课上没人吭声。我在课后还反思了好一阵,这说明学生对于当面指出老师的错误还是心存畏惧的,我的课堂的平等民主性还不够高,未能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一名出色的教师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已经不再是学生心中的老师了,而是合作者与引领者。
一下课,孙丽楠同学就找到我指出了课上的这一失误,我很感激。如果不指出来,我会毫无察觉,这个错误将一直持续下去。错误的发现进一步逼迫我对D项进行深入思考,个中三昧终于呈现在眼前。图中的湖泊有河流流进,也有河流流出。作为火山口湖来讲,一般海拔较高,可能有河流流出,成为河流的源头,但绝不会有河流流进。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四个字的份量。
【例子二】
还是讲解地质作用时,又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区域图,读图回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地层形成的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B.先形成断层,后发生②处的岩浆侵入活动
C.图中褶皱和断层是同时形成的
D.华北平原与M地形成原因相同
此题B项稍难,但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如果2处先岩浆侵入的话,那么断层的发生会把2处的岩浆岩同时断开。C项的解释我再次出现低级失误,其实本质上就是自己没搞清楚,胡言乱语一番,学生的表情自然是茫然失措,不知所云。当时我那个懊恼啊,恨自己怎么就那么粗心,备课时疏忽了呢?
一下课,马晓卉和孙丽楠同学立马找到我,讲出了她们认为C项不对的理由。如果是先有褶皱的话,岩层都会发生弯曲,而M点处自上而下第二层的岩层没有发生弯曲,而右侧的同类岩石则发生了弯曲,这说明先有断层,后有褶皱。我连连称是。回到办公室向老教师请教,苗老师却很确定地说,先有褶皱后有断层。他的观点是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的合理性。一个岩层,受到挤压,不会立即断裂,肯定是先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挤压的力量越来越大,岩层随之断裂,于是后形成断层。我听后也感觉很有道理。
学生乐于给老师交流问题是老师的莫大幸福。学生不会因为老师上课的些许失误而否定老师,反而会更加敬重老师。老师自己也要用平常心接受自己犯的错误,勇于承认,不仅不会丢面子,反而会进一步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声望。总之,老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应该没有明确的界限,向学生学习同样值得赞许。因为沟通交流的快乐是无价之宝。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胜过所有的说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