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讲世界气候类型,从分布到成因再到气候特点,面面俱到,大体还是沿着过去的老思路,唯一有所创新的是把气候形成因素的分析放在了最后。我认为这种改变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气候形成因素是有好处的,在接触了所有的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以后,尤其是一些非地带性的气候的分析过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影响气候的形成因素,这些因素有最基本的,也有个性化的,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形成系统。
对于气候的描述,我们一般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分析。对于气候形成因素的分析,我认为也应该如此。先来说气温,纬度一定是影响气温的基本因素,这毋庸质疑。按照纬度,我们可以分出热带、温带和寒带。但有的地区个性化的因素会占主导,比如地形,海拔高一般气温就比同纬度地区低,如青藏高原;海拔低气温就比同纬度气温高,比如四川盆地。同一座山脉能分出阳坡和阴坡来。再比如,海陆位置,同纬度地区,一个点沿海,另一个点身居内陆,那么沿海地区的点,海洋性强,夏季气温偏低,冬季气温偏高,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小;身居内陆的点情形则相反。最后是洋流,暖流流经的地区增温导致温度偏高,寒流流经的地区降温导致温度偏低。至于更小尺度的局部地区,像水库、森林、沙漠啦就不在赘述了。
对于降水的描述,大气环流就成为基本因素。分析降水,先要考虑水汽的来源,有的受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比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热带雨林多对流雨,温带海洋性气候是由于西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携带了海洋的水汽,常年受此影响形成。不降水的区域像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控制下的热带沙漠气候,气流终年下沉,降水量极少。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只要知道是哪两个气压带和风带在什么时间交替控制,降水的特征便一目了然。还有的是受季风的影响,季风我们着重讲了东亚和南亚季风,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降水,距离海洋近的位置水汽自然更丰富,降水量也就越大,往内陆则降水逐渐减少,年降水量低于四百毫米,那就归属非季风区,变成温带大陆性气候了。我国新疆境内由于降水稀少分布大量沙漠,但要知道我国的沙漠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成因不同,人家是副高控制,离着海再近也是沙漠,下沉气流,水汽不会凝结的。我们的沙漠是由于距海遥远,水汽压根就过不来导致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本质的区别源于大气环流的不同。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干冷,如果中间不经过洋面的话,无法携带水汽,一般不会形成降水。基本因素就是大气环流,个性的因素和影响温度的差不多,先看地形,高大的山脉会分出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差异很大。海陆位置的影响主要适用于风带或季风影响的地区,风带着水汽从海洋吹向陆地,离海洋近降水量大,离海洋远降水量少,我国和西欧都有这样的情形。洋流的影响自不必说,暖流增湿,寒流减湿,对降水的影响很明显。有的时候因素中一个起作用,有的时候是同时都起作用。比如我们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三个地区形成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时,用到了大气环流、洋流和地形三个因素,这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题目情境给出合理判读。
加载中,请稍候......